走進明圓學校 關注打工子弟
發布時間:2009-2-23 來源:博學網 作者:清華大學環研5黨支部
一、前言
在北京這樣繁華的大都市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離家在外,靠經商和打工維持生活;他們大多居住在租住的房子里,收入水平很低;他們中的很多人是都市中最貧困的人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他們是外地人,卻長年居住在北京,他們的孩子們——我們經常聽到的打工子弟,無疑是城市里最值得同情的一群人。當北京的孩子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書聲朗朗、跑在寬廣的體育場上追逐嬉戲的時候,打工子弟們又在做什么呢?他們有的迷茫的街頭游蕩閑逛,有的跟在父母的后面吆喝賣菜、撿破爛,有的則在父母的小吃攤里幫忙燒飯洗碗。他們也想上學、讀書,也想象城里的孩子們一樣坐在寬闊的教室里、跑在平坦的操場上。但是,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們的社會卻幾乎將他們遺忘了,義務教育法也不能給這些孩子帶來最基本的受教育的保障。他們只有在私人開辦的簡陋學校里接受不正規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育法中關于私人辦學的嚴格限制,這些校舍矮小、設備簡陋,甚至是非法的,學校一直在被關閉和取締的邊緣掙扎。打工子弟受教育問題一直處于一種混亂和無序的狀態中。
近年來,打工子弟的就學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為了切實了解打工子弟的受教育狀況,向這些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獻出我們的愛心,清華大學環研5黨支部組織了這次“走進明圓學校、關注打工子弟”的特色組織生活。
二、出行
2003年11月14日的下午一時,清華大學環研5黨支部的同志們一行14人,從清華西門出發,前往北京市海淀區明圓學校——海淀區第一所通過審批合法的打工經商子弟學校,“走進明圓學校,關注打工子弟”特色組生活活動正式開始了。
這次活動是經過黨支部精心策劃、反復討論、充分準備的一次活動,大家從構思到行動,整整準備了十天時間。首先是有同志在報紙和各種媒體上看到,城市中的打工子弟們的教育狀況令人擔憂,大家出于對事件的關注,便有了到打工子弟學校去親眼看一看的想法。我們通過聯系市教委、海淀區教委,了解打工子弟學校的位置和開辦情況,最終將活動的地點定為海淀區明圓學校,然后組織黨員干部們開會討論,確定活動方案,并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情況,聯系校方,商討活動安排,最后召集所有黨員同志和感興趣的同學們召開籌備大會,進行活動安排和工作部署。經過大家周密的準備和布置,活動終于順利成行了。
從準備會中,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大家對于這樣一個有意義的活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都想了解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究竟是什么樣子,那里的孩子們的生活到底怎樣,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黨員和研究生,大家真的很想為我們的弟弟妹妹們做些事情,為我們的社會做些事情。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根據我們的理解和能力所及,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小紀念品和系統所同學捐的科普讀物送給張歌真校長和明圓學校的孩子們,更為孩子們準備極富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講座和游戲節目。
三、明圓印象
外來人口聚居的地區就是打工子弟學校最集中的地方,他們的小學校和我們原來近在咫尺!從清華西門上車后,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來到的明圓學校的附近——肖家河。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正中一座半舊的粉紅色兩層樓房,這應該是他們的“主樓”的了吧,從外表看,“主樓”的年頭已經不短了,樓也不大,應該是什么單位的廢舊樓房改造而成的,樓頂上有一排紅色的大字——北京明圓學校。二層窗戶間的墻上,用更大的紅字寫著“誠實,團結,勤奮,向上”,下面有一塊醒目的白色墻壁,上面是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二層樓房的前面是一個小型的水泥操場,場上立著兩個籃球架,周圍散布著一圈平房,木質的房門上掛著寫著班號的牌子,這些就是他們的教室。幾個同學說,這就好像是我們兒時念過的鄉村小學,瓦房、籃球架、八個字的校訓,一切都似曾相識,好親切的樣子,可是轉念再想想,那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小學的樣子了。
我們到達的時候是下午兩點左右,下午的課程大概剛剛開始,孩子們在校園里跑來跑去,有一個班像是在準備上體育課,沒有老師組織,孩子們在籃球架下亂哄哄地排著隊。
我們在二樓的樓道里等候張校長,準備先和他談談,了解一下情況。二樓只有一個辦公室,不大的空間里放著十幾張桌子,每張桌子上面都堆滿了課本、孩子們的作業本和一些教具。四五個老師在里面忙碌地辦公,不時地有同學進進出出,聽見響亮地喊“報告”聲。過了一會,張校長放下手上的工作,笑著把我們讓進了辦公室,大家各自找椅子坐下。辦公室里面的布置真的應該用擁擠來形容,除了地上擺滿了桌椅和一堆堆密密麻麻的作業本,連墻上也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墻報、標語和地圖。感覺整個辦公室塞的滿滿的,沒留下一寸空間。正面和側面的墻上最醒目的是三張地圖,北京的、中國的、還有世界的,地圖上面是紅色的校訓,墻報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照片,記載著明圓學校八年來艱苦辦學道路的照片。記得有幾個板塊叫明圓之路、明圓樂章,政策篇,創業路和辛勤園丁。覺得其中的政策篇是最有特點的,和一般學校不同,打工子弟學校的命運是和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門的政策息息相關的,上面政策的一點點變動,就會改變整個學校幾百師生的生活軌跡,所以他們也尤其關注這一點。除了這些記載著學校歷史和現在的墻報之外,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懸掛在門口的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品德高尚,拾金不昧”,一定是這里的學生做了好事受到嘉獎吧,德育教育在明圓學校一樣沒有被遺忘。
四、座談
張校長坐在靠門口的桌子邊,我們散坐在各個老師的辦公桌前,還有兩個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和記者,辦公室里一下子塞進了二十來個人。由于時間有限,張歌真校長向我們簡要介紹了打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歷程,他反復說的一句話就是“滴滴淚,步步血,血雨腥風”。他從中國城市外來人口眾多和打工者的孩子沒學上的社會現實說起,說到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的發展歷史,再到自己看到孩子們沒學上,打算創辦打工經商子弟學校,從開始的不被理解,甚至被人誤會、誹謗,到后來的得到離退休老師們的大力幫助,人們的肯定和稱贊,海淀區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以及辦學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不快和喜怒哀樂,明圓學校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規劃,說到動情之處,張校長激動地站起來,右手有力的揮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38歲中年男人的責任感和壯志雄心。
張校長講罷,同學們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提問。在校長的講解和回答中我們了解到了大量關于打工子弟就學狀況的信息。改革開放以后,大批的經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很多家庭中夫妻一起來到北京生活,把孩子帶在身邊。隨著生活在城市中的打工子弟數量的日益增加,他們的教育成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并逐漸凸現出來。我國在80年代頒布的義務教育法中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但是這些打工者的戶籍在外地,他們的孩子本應在原籍接受義務教育,在北京他們只有采取借讀的形式。據資料統計,2002年外來人口中學齡兒童和少年在全國約為700萬,北京有20萬之多。面對如此巨大的數字,北京市的教育系統是難以容納的。由于容納量有限,學校只有提高入學門檻以控制數量,即收取巨額的借讀費用。打工子弟的受教育問題成了中國義務教育系統中最薄弱的一環。
當孩子們受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一種面向外地來京人員子女的打工子弟學校就應運而生了。打工子弟學校最早有資料可查的是創辦于1993年。1993年-1997年,北京市經商務工子弟學校開始了它的萌芽階段。那時的總數不超過十所。1997年3月,光明日報刊登社論《關注流動人員子弟教育》,從此以后,社會開始關注民工子弟的失學問題。之后,打工子弟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在流動人口聚集密集的地區出現。明圓學校即創辦于1997年。其間,打工子弟學校一直在合情合理與合法的爭論中艱難的生存,任何一所打工子弟學校都有被關停或者取締的悲慘經歷。特別是在打工者聚集的豐臺區,打工子弟學校的關停和取締動作尤其強硬。1999-2003年,豐臺區教委把57所打工子弟學校全部取締。朝陽區的150多所中,只保留了30-50所。大興和海淀也在整頓和規范中。但是,關停和取締并沒有使學校的數量減少,恰恰相反,打工子弟學校卻在政策的縫隙中越來越多,越做越大,因為,孩子們確實需要教育。2002年4月19日-2003年12月,北京市教委開始了整合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工作。對全市的幾百所學校開始摸底評估。合格的,發放許可證;待合格的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不合格的關停并轉。目前,這項工作已經越來越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并被提升到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200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出臺,政府支持民辦教育的力度增大。于是,明圓學校于2002年開始依法申辦辦學許可證,開始了它的走向合法之路。在明圓學校申辦辦學許可證的時間里,海淀區政府、教委、民政局、銀行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另外,也有很多好心人捐款捐物、捐助理化生物的實驗設備,更有可敬的離退休的老師們義務來教書,高校學生們為了回報社會來支教。同時多家新聞媒體也給予了關注,正是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使得學校順利領到了辦學許可證。
明圓學校創建伊始,張校長自己到處找家長勸他們送小孩來讀書,每月收120元學費。但是很多家長不理解、不放心,不敢把孩子交給他,因為沒有校舍,沒有老師。這時候又是大家的幫助鼓舞了他,在最開始的兩年內,來了60個離退休教師,義務講課,圓明園管理處又為他們提供了校舍。2003年,北京市頒布了相關條例,允許開設外來經商和打工人口子弟學校,這時距明圓學校的開辦已經八個年頭了,海淀區終于發放了第一個打工子弟學校辦學許可證,從此北京市有了第一所合法的打工子弟學校。
明圓學校的歷史可謂曲折坎坷,從不被理解到被社會接受,從合理不合法到依法辦學,從97年2月開學時的53個學生,到現在的6所分校,1600多名學生,可以說他們走過了一條布滿荊棘之路。這幾年里,明圓的豐臺分校一共搬了七次家,用張歌真的話講,就是“步步血,滴滴淚”,即便是現在,也同樣有學生安全隱患等很多問題困擾著學校師生。而且,雖然創辦已經八年了,明圓學校的設備、師資、管理、教學質量遠遠不能讓人滿意,可以說是海淀區教委降低標準后破格審批發放辦學許可證的,只是因為孩子們太需要這所學校了。他們的目標是,利用3-5年的時間,加強校園和師資隊伍建設,把明圓學校真的建成合格的達到或接近公立學校辦學水平的打工子弟學校。最后大家向校長贈送了我們開展捐書活動收集到的書和一份紀念品。
四、和孩子們在一起
由于張歌真校長3點多的時候還要主持校會,我們和他匆匆道別后來到校園里四處參觀,然后開始我們預定的和學生交流的活動。這時到了每天一次的支教活動時間,低年級的孩子們紛紛跑出教室,校園里頓時熱鬧了起來。那個上體育課的班級正在一個年輕的男老師的帶領下做游戲,幾個初中生在墻上認真的畫著預防非典的黑板報,各個教室里也都是些比我們還要年輕的男老師在講課。詢問中,我們了解到,原來這些講課的老師們都是些在校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支教的,幾個來自北師大,另外幾個來自北理工。他們進行每周一次的支教活動,我們聽到后不由得暗暗欽佩。
大家帶了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四處拍照,拍校園內的景致和可愛的孩子們。每天下午3:20~4:00是他們第二課堂時間,主要進行素質教育。大約下午3點10分左右,我們走進教室,開始準備我們和明圓學校的孩子們的交流和聯誼活動。大家分成兩組,選定了兩個初三的班級,開始了活動的準備工作,在黑板上掛投影幕布(畫圖的白紙),準備電腦和投影儀。
我們準備了兩個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講座帶給孩子們,另外,為了活躍氣 氛和增強互動,每個小組還準備好了交流的節目和小游戲。孩子們見我們進來,都很有禮貌,也很熱情,幾個孩子還主動和我們攀談起來,大家的心很快就拉進了。在初三(一)班的小組準備的是一個關于環境保護和科普知識的小講座,先是播放了兩個精彩的Flash動畫,一下子吸引住了同學們。這一組的主講人是俞露同學,她先是展示了一組美麗的風景,然后是一組漂亮的小動物,笨拙的大熊貓,可愛的樹袋熊,艷麗的熱帶魚……隨后,俞露從珍稀動物大熊貓開始,講到動植物保護,講到我們的老本行——環境問題。她圖文并茂地給同學們介紹了沙漠化,水資源危機,沙塵暴,酸雨,水污染,全球氣候變化等,讓孩子們了解到我們的環境多么需要保護,我們的地球多么需要愛惜。俞露也在講解中不時的向孩子們提些問題?同學們反應熱烈、回答踴躍,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孩子們有趣的回答不時引來大家一陣哄笑,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最后她用大量有趣的插圖,告訴孩子們,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講解結束后,后來又播放了兩個環保短片,結束后孩子們意猶未盡地問:“下周你們還來不來啊?”。隔壁的初三(二)班,徐一劍同學在講我們清華大學的歷史,激勵孩子們用心讀書,發憤努力。他們還準備了類似幸運52的小游戲,效果同樣非常好。
五、結束語
報告結束后,天色已經不早,匆匆拍了幾張合影之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夕陽中告別了這群的打工子弟。人雖然走了,我們對他們的關注還將繼續。
我們深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但是我們還是要獻上自己那微薄的力量,希望這樣可以為他們帶去一些希望,讓他們感到他們并不寂寞,他們的背后還有很強大的力量在積聚,在支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