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一系列捐贈事件引起公眾對中國公益事業的關注。什么是公益?人們為什么要捐贈?公益機構怎樣運作,如何持續發展?公益機構如何體現公信力?廣大公眾對相關的討論日漸增多。美國永亞公益咨詢公司創辦人兼總裁盧詠女士,在美國頂尖的非營利機構有著長期的管理和研究經驗,其新書《公益籌款》,全面展現世界頂級非營利機構的運作狀況、管理方式和籌款經驗,詳細介紹行之有效的籌款管理框架、戰略步驟和具體方式方法。中國經濟網記者日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對盧詠進行了一次專訪:
記者:能否談談你寫《公益籌款》這本書的初衷?
盧詠:在美國,除了政府機構,商業機構,非營利機構是第三力量,國內常叫社會組織。商業機構與非營利機構都屬于私人部門。我寫的第一本書《第三力量:美國非營利機構與民間外交》在國內很受歡迎,反映了人們在認知方面對非營利機構的運行存在較多需求。關于非營利機構的籌款運作,也存在較多空白,所以再次動筆,寫了《公益籌款》這本書。
記者:你怎樣看待參與捐贈活動的功利性與公益性?
盧詠:參與公益事業是人們釋放愛心的一種重要方式,捐贈等公益活動體現了人類善良的一面。社會對公益事業的需求度高,參與者也渴望其行動獲得認可。當然,參與公益事業并非完全無私,存在社交功能,提升社會地位,也存在某種功利性,比如獲得減稅資格。
免稅是一種優惠機制,鼓勵機制。不過,減免稅務不能夠解釋為什么這么多美國人進行捐贈。很多人也不是沖著減稅來的。捐款就是捐款。在美國,免稅是聯邦政府提供的一種特殊待遇,因為參與公益事業就是幫助政府做一些事情,政府收了稅原本也要做這個事,要控制政府規模,不如通過制度上的安排,直接讓私人做。
記者:美國如何監管非營利機構的運作?
盧詠:非營利機構獲得減少稅收優惠資格之后,要面臨很大的責任。美國監管部門對非營利機構的認證與減少稅收優惠,監管得相當厲害。非營利機構注冊成立之后并非自動獲得優稅資格,要向國稅局(IRS)申請。根據美國國內稅收法對501(C)(3)類公共慈善機構的規定,獲得資格之后,每年都要向國稅局呈報一份內容詳盡的稅務文件(多數機構需要遞交990表),否則可能失去免稅資格。國稅局對這份報告的審查非常嚴格,許多非營利機構都要找專業人員去寫。要有獨立的審計。另外,捐贈者也可提出要求查看財務報表進行審計。
記者:美國的非營利機構如何籌款?
盧詠:非營利機構籌款,也就是公益籌款,在美國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在籌款環節的具體操作方式,各種機構因規模類型不同存在較大差別,專業化程度不一樣。比如哈佛大學的專職籌款隊伍十分龐大,如果加上各院系的籌款專員,全校的專職籌款人員有好幾百人。
《公益籌款》這本書,就是從專業化角度,介紹如何建立一套系統,對非營利機構進行專業管理。這個過程,包括確定一個可能捐贈者,初步接觸,培養感情,開口要錢,捐贈到位,感謝認可捐贈者,做好捐贈記錄,財務透明等環節。要體現問責性,財務要清楚,跟進工作要周全,捐贈者才有可能再捐。第一筆捐贈比較低,關系好了,才有可能獲得高額捐贈。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
非營利機構對捐贈者關系的培養,是跟人打交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跟公關、營銷有點像,是培養人脈的問題。容易出現的情況是,想著你的時候就來了,捐贈后就沒聲音了。美國優秀的非營利機構是如何操作的呢?比如大學,在學生剛畢業時,主要是發籌款資料,通過信件、電郵、社交媒體等方式保持聯系,保持數年的淺層關系。幾年后,等畢業生有了一定經濟基礎,開始進行嘗試,一般是年度性的捐贈,金額較小。跟進工作非常重要,獲得初次捐贈之后,就努力將其培養成經常性捐贈者。“售后服務”很重要,要通過經常性的聯系與溝通,恰到好處的感謝和認可,以及公開透明的財務等專業化管理過程,讓捐贈者感覺很開心、很放心,做公益捐贈很值得,不參與公益捐贈,是喪失機會。
做好公益事業并非熱心人扎堆就能把事情做好,信譽是非營利機構的生命要素,而非營利機構提高專業素質是增加公眾信任度的必由之路。
記者:您曾經提到,對于美國的捐贈者而言,捐贈如同奢侈品消費,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否詳細解讀?
盧詠:同樣是消費“奢侈品”,捐贈可以說是一種高尚的消費行為。在歐美發達國家,許多富人將公益捐贈視為一種類似于“奢侈品”投資的活動,由此獲得社會價值的回報。只有參與公益性捐贈活動,才能真正晉身上流社會,如同成為中國古代的“士族”,財富創造與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規律。
美國將公益捐贈變成一個體制化科學化的東西,是從鍍金時代開始,有100多年歷史了。富人投身公益,心性向善,即使藉此經營社會關系,有某些功利色彩,也應該受到肯定。例如通過高額捐贈成為大學、博物館、醫院的理事,是一種社會地位的體現。捐贈之后,與其他有社會地位的建立關系,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可以提升社會影響力,也可以帶來更多商業機會。對個人而言,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公益是社會公信力的積累,社會資本的積累。你的社會地位、人脈,人們對你的信任,都包含在內。要獲得社會信任,除了建立完善法律法規等監管體系,公益機構專業程度要提高,這是整個社會進入現代化的一個過程。
記者:美國企業的捐贈活動怎樣?
盧詠:美國企業的捐贈活動目的性較強。企業資助大學研究項目,對培養招聘人才,開發新產品都有好處。員工知道所在企業做公益,會產生較多忠誠感。很多美國大企業通過公益捐款與年輕大學生建立關系,并且已經成為一些成功大企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