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在微信墻簽到掃碼,學習任務是刷微博、微信,期末考試成績和粉絲數掛鉤。期末考試時,同學們開起了火藥味頗濃的新聞發布會。金融考試中,不背八股理論,只考社會熱點;不用奮筆疾書,只需調集知識口答。
類似的大學生活和靈活的期末考試的確讓人耳目一新。筆者覺得,這其實是學校把考試放在了平常的學習和實踐中,更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這樣考出的才是高素質和真本領,值得點贊。
靈活多樣的大學期末考試,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當前大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君不見,近年來,由于高三學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學后棄學者的出現、農村子弟考上重點大學人數減少、大學畢業生求職難等種種現象,新的“讀書無用論”再一次粉墨登場。也導致了逃課成為很多在校大學生向往的行為,游戲成了大多數人的“課程”,在課堂上,有人玩手機,有人睡覺,有人聽MP3。而考前老師給劃重點,學生臨時抱佛腳,也成了當下不少高校期末考試的常態。
而這種常態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了大學教育與社會就業之間更嚴重的脫軌現象。如在學生求職過程中,考公務員不僅只考筆試,還需要情景化面試,有很多學生過了筆試,面試卻名落孫山;去公司面試,大部分學生一去就怯場,更談不上什么個人反應能力;如此等等。比這個角度來看,如中學一樣考查死記硬背的大學考試,學生畢業即失業也將是一種必然。
而相比起傳統考試,各學校推行的這種靈活多樣的考試似乎更符合教育的內涵。如口試這樣的考試形式,單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需要學生將知識咀嚼消化后再吐出來,更能考驗學生的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也考驗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膽量。由此看來,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不但會更受學生歡迎,而且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值得提倡。
當然,也應該看到,這種靈活的考試方式,其推廣也應該因課而宜。對于某些不適合用這種方式的考查的科目,舉行閉卷考試還是有必要的,真心地希望類似教育改革能惠及更多“象牙塔”里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