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院不愿意要,敬老院不愿意要。這批堆滿會議室的愛心衣物讓居委會的人犯了愁。他們希望記者幫助呼吁一下,希望有人能來認領這批愛心衣物。不是筆者潑冷水,記者的呼吁未必就能解決問題。這些愛心衣物無人接收,其實是源于這種獻愛心的方式還停留在幾十年前。在以往那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缺衣少食年代里,舊衣服確實會受到歡迎。而在這個時代,不受歡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表面上看,愛心衣物無人接收是愛心的尷尬。其實,這背后的問題卻是舊衣服何去何從的尷尬。我們從一位市民的話語里,就可以找到這個痕跡。在記者采訪的時候,市民黃川梅扛著一個大紙箱來到居委會,里面裝了20多件舊衣服。她是這樣說的:“家里存了不少衣服,都大半成新,扔了可惜,送人又不好意思。”在很多市民看來,舊衣服自己不想穿了,扔了很可惜,送給親戚朋友人家也未必需要,于是舊衣服就成了愛心衣服了。不敢說,捐贈舊衣服的市民都是沒有愛心的。但是捐贈舊衣服的市民里,必然有一批實際上是為了處理舊衣服的。這些款式陳舊、面料落后的舊衣服能受到歡迎嗎?即使是困難群眾,也未必就真的窮到連個新衣服也買不起的地步。而且孤兒院和敬老院也有添置衣服的資金,他們當然也不會接收這筆舊衣服的。
這種尷尬早就出現了。去年的時候,某地社區組織啟動了“愛心衣柜”工程,發動市民將家中的舊衣服捐獻出來,分類后,讓附近學校的住校生和困難群眾來免費認領,結果一件也沒有送出去。最后,只得送到廢品收購站。奇怪的是,連廢品收購站也不要,沒辦法,只得花錢送到了垃圾處理站。說白了,“愛心衣物愁煞居委會”的背后是有真問題的。這個真問題就是舊衣服究竟該何去何從。
有關部門發布的資料顯示,全國每年產生舊衣服2600多萬噸,這批舊衣服沒有出路。焚燒污染環境,填埋長久不爛,成為了新的污染源。筆者認為,我們是時候考慮舊衣服的資源利用問題了。舊衣服只是舊了,而其材料依然是可以造福社會的。但是,目前國內能夠利用舊衣服的企業并不多。這就需要我們從保護環境的高度,從資源利用的高度加以重視。對于政府來說,應該在政策上鼓勵建設舊衣服資源利用企業,消毒之后打碎生產汽車坐墊等等生活用品?;蛘吖膭钔习焉a企業盡量使用舊衣服生產拖把。對于科技人員來說,就應該多研究一下舊衣服還能做什么?
舊衣服還是少變成愛心衣物的好,這不符合衛生、健康的標準,而且國家慈善部門并不支持捐贈舊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