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這種說法在網上引來很多的批評,“人心不足蛇吞象”甚至“窮山惡水出刁民”之類的指責比比皆是。“大衣哥”的成功是他個人的努力或者把握住了機會,并不虧欠別人什么。他做善事無論做多少,都是他個人的選擇。別的村民無論感激與否,都無權產生過高的要求。所以要小轎車、要錢的訴求,怎么看都不合情理,遭遇如潮的批評也在預料之中。
不過,山東是圣人故鄉,傳統道德中的不食嗟來之食的古訓,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觀念,熏陶著齊魯大地。相信村里的大多數人,應該是感謝朱之文的。當然,貪婪的人總是有的,只是,在大多數時候,不會如此出言不遜,即便心里還有想法,至少嘴上會說上幾句感謝的“場面話”。
現在少數人內心的貪欲被公開說出來,對大家的常識構成了挑戰,所以被多數網民罵就難免。此外,很多人可能有意無意地受過一種“教育”,窮者淳樸善良、老實本分,甚至更加高尚,但這有時候可能只是一種美好想象。不可否認,在更加真實的世界中,窮人和富人或者普通人一樣,任何群體中都可能有人做出違背公序良俗的言行。
而且,在以前農村都窮,人和人之間沒啥差別,現在卻大不一樣,經過30年市場化,農村的貧富分化被急劇拉大。一個村里,有人還吃不上飯,有人卻可能是億萬富翁。一方面,有人容易滋生嫉妒之心,受不了身邊的人變得比自己好,特別是當人突然改變的時候。另一方面,在巨大的貧富差距面前,因為窮,心理失衡,很多人也就顧不得道德與自尊之心了。
更何況,雖然歷史已經遠去,但歷史造就的觀念卻會更長時間地留在人們頭腦之中。現在的村民,祖上經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洗禮,以及吃大鍋飯的經歷,很多時候,“達則兼濟天下”已經從傳統的對個人的道德自律,變為了一些人心中潛在的“政治正確”,而對富人產生額外的高要求。
雖然以上種種想法與觀念,乃至社會現實,往往被傳統道德以及更為現代的市場觀念所抑制,但短時間內恐怕也很難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