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突發事件頻發并且受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民政部、國家減災委會同工信部等部門統計,僅2014年10月份,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25萬人次受災,7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
因為人口密集,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也承受著比其他國家更巨大的壓力。災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創傷巨大。但與此不相匹配的是,我國公眾的應急意識薄弱,應急知識普遍缺乏,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公民應急素質相比有很大差距。
應急中國項目組委會主任崔元澤在致辭中表示,提高公眾應急意識,發展應急產業,已成為提高公共安全基礎水平的迫切要求。“老百姓的應急能力強了,國家發展應急產業的起點也就高了。”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也將加強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推動消費觀念轉變,激發單位、家庭、個人在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列為重點,并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應急中國”活動正是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教育、提升全民應急能力的一次重大宣普巡演活動。
據主辦方透露,本次活動分階段完成百個城市百場宣普,通過電視、網絡、紙媒、自媒體,以及公益晚會、應急先鋒真人秀等形式,在各省市進行防災減災的知識宣普,將應急知識宣普與應急救援體驗相結合,提升“全民學自救、人人懂應急”的意識,從整體上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已經成立“應急中國”專項公益基金,用于貧困地區學校、醫院等機構應急物資裝備的配備和應急管理技能的培訓。
第一階段活動(2015-2017年)預計完成30場,宣普活動以北京為首發站,包括上海、廣州、天津等一線城市。
與此同時,“應急中國”項目中的一個公益專項活動“應急中國——百所貧困學校防災教室捐建”也同時啟動。
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的防災減災教育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諸多空白,尤其是邊遠鄉村學校。教育部曾發布《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要求中小學校每月至少要開展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也要求學校要開展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防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但在偏遠鄉村小學,由于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等原因,各種軟硬件設施的缺乏以及教師對應急知識的匱乏,導致防災減災教育成為空白,應急物資儲備更無從談起。山區自然災害多,地震、火災、泥石流等災害時有發生,鄉村學校的師生迫切需要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應急中國——百所貧困學校防災教室捐建”公益活動為期3年(2015-2017年),旨在為偏遠鄉村學校打造一間防災科普教室,每個教室配備一批應急物資,建立一支應急管理師隊伍,全面提高師生在面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時的自救互救能力。
據悉,“應急中國”項目從名稱、LOGO,到策劃方案,已向國家版權局備案,受知識產權保護。登記號分別為:國作登字-2015-F-00172191,國作登字-2015-L-0017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