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說他十五歲“有志于學”,立志學習,好學。
“三十而立”,三十歲他就有成就了,就有顯著學習的成績,他有目標,他有方向,不會輕易改變了;而立,他有立足之處了。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迷惑,我們今天講的,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我們今天講誘惑,外面這些財色名食睡的誘惑,他有把握不會受外面誘惑了,四十歲。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一絲毫強求都沒有,造善因一定得善果。夫子到五十歲明白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
“六十而耳順”,這個功夫了不起!什么叫耳順?這個人說這樁事情好,不錯,你好;那個人說這個不好,不錯,也很好。耳順,這是很深的定功。
佛門有個公案,這個道場有兩個出家人爭論,都是什么?為經教里面的東西爭論,彼此兩個人都不服。甲這個人到老和尚那里去,說我這部經怎樣怎樣,那個人講得不對,他講錯了。老和尚聽了之后:你對!他很樂意,出去了。另外那個人,老和尚說他對,他不服氣,到老和尚那兒去爭論,把他的道理說說,說完之后,老和尚笑笑:你也對!老和尚還有個侍者,他們兩個走了之后,這個侍者:老和尚,他們兩個人,你怎么說他們兩個都對?老和尚說:你也對!這是耳順,他能夠調解問題,他不會把問題搞復雜,這是智慧。為什么都對?本來沒有問題,怎么會不對?統(tǒng)統(tǒng)對。原理就在此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那個妄想、分別、執(zhí)著,給你安慰一下,平了,不就沒事了!所以,他有本事把每個人的心都給你擺平,這叫耳順。夫子到六十歲才有這個本事。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那就是《華嚴經》里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他做學問,讀書、求學成績的表現(xiàn)。不學怎么行?人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在佛法里看得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