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長李立國。
此次兩會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曾就養老方面的問題答記者問,與養老產業一樣,社會各界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度也日趨上升。近日,李立國接受新京報專訪,針對熱點問題給予回應。
談慈善監管
網絡募捐平臺應履行核實職責
新京報:近年來慈善組織數量越來越多,個別組織在做慈善的同時也引發爭議,民政部門如何規范?
李立國:民政部鼓勵支持社會各界投身慈善事業,同時把規范慈善組織管理作為工作重點,從慈善組織年檢、評估、信息披露、違法處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今后,民政部將繼續履行監管職責,把慈善事業做成人人信任的玻璃口袋。
除執行慈善組織檢查制度和評估制度外,要建立健全慈善組織及其負責人信用記錄制度。要鼓勵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慈善組織開展評估,暢通社會公眾對慈善活動中不良行為的投訴舉報渠道。
新京報:《慈善法》制定進展如何?
李立國:去年以來,在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開展立法工作的過程中,民政部作為承擔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職能的國務院組成部門,也參與了相應的調研、論證、起草和修改工作。
今年3月8日,張德江委員長提出,制定慈善事業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民政部將繼續全力配合全國人大做好相關工作。
新京報:目前,一些多說少捐、詐捐的情況屢屢發生,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李立國:“諾而不捐”、“多說少捐”現象,我們十分關注。在參與慈善立法的過程中,我們也向立法機關建議,在法律中增加關于兌現捐贈承諾的條款,通過法治的方式來消除這一不良現象。
新京報:近期媒體曝光過一些網絡募捐導致的不良事件,比如以為孩子治病為名進行籌款,但不將善款用到孩子身上。民政部門有何措施?
李立國: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關注和研究。就主體而言,對于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應當鼓勵其開展網絡募捐。對于不具備公募資格的組織和個人而言,如果確實有開展募捐的需要,應引導他們與有資格的公募組織合作,共同開展相關募捐活動。個人求助信息的真偽由網絡募捐平臺和慈善組織共同負責核實,所募得的資金也由慈善組織掌控,以防止個人對善款的侵吞、濫用。
就平臺而言,為網絡募捐提供技術支持的互聯網企業,應當履行查驗募捐主體合法性等職責。
談新型慈善
募款方式可以創新但要“不忘初心”
新京報:近期一些慈善組織開展了“體驗式慈善”等新募款方式,號召大家參與體驗饑餓、體驗失明等活動,你怎樣看待這類慈善形式?
李立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自媒體意識的發展,一些慈善組織的創新得到了社會公眾的積極回應。對慈善活動形式上的多樣化創新,總體上是應予支持和認可的。但形式始終要服務于目的,歸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可以創新形式,但切勿止于形式,切記“不忘初心”。
新京報:你對網絡募捐這一新生事物有何看法?將來會是慈善的主流嗎?
李立國:網絡使社會公眾參與慈善更方便、快捷,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更靈活、高效,甚至困難群眾的求助信息會得到更及時、有效的反饋。我留意到有關機構統計的一組數據,在2013年,與淘寶、騰訊、新浪等平臺開展合作的慈善組織已達到近400家,當年募得善款近10億元,幫助了數十萬人次的困難群眾。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繼續拓展,網絡慈善將在慈善事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京報:《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公益創投”、“慈善信托”等新概念,民政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
李立國:這兩個都是當前慈善事業中比較新、但又十分受關注的概念。
公益創投是一種培育慈善組織的重要方式,著眼于培育剛剛起步的慈善組織,增強它的各方面能力,幫助它發展為合格的公共服務提供者、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者。我們希望制定出一套公益創投的標準化流程,來推動這項工作更加蓬勃地開展。
慈善信托在英美國家是一種常見的慈善方式。相對于慈善組織,信托在方便性、靈活性等方面更具優勢。我們準備開展慈善信托的試點工作。目前深圳等地已經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試點思路,許多信托公司、慈善組織也向我們表達了積極參與試點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