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基金會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標準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紅十字人道服務機構,成為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公募基金會。而獲得ISO認證就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加速改革進程的一個引擎。
專訪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碩鵬
“近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收到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頒發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該證書的正式頒發,表明中國紅基會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符合GB/T 19001-2008 / ISO 9001:2008標準。”
這是3月12日《新華網》公益頻道發布的一篇稿子中的兩句話。該文一經發布,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公益群也大量轉發并引起熱議,大家眾說紛紜,質量體系認證不是對企業的要求嗎?公益基金會為何會跟風起哄?有必要嗎?《善達網》就此專訪了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碩鵬。
為應對公益項目規模總量增長
善達網:紅十字基金會獲得這個認證,引起這么多的質疑,出乎意料嗎?
孫碩鵬:知道會有一定的反響。大家也不是質疑,而是疑惑一家基金會為何要去申請ISO質量認證。
這次為我們認證的機構是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屬于國家首批獲準開展管理體系認證業務的國際性組織。因為船舶技術檢驗,非常嚴格。ISO最初是給軍品和航海的生產、貿易和運輸鏈條做檢測的,標準非常嚴格,否則出海船只就會折戟大海。后來開始面向其他企業和服務組織,針對其生產程序做評估和管理。那么,基金會需不需要這樣一套體系呢?這涉及到紅十字基金會的定位問題。
善達網:很多人會混淆中國紅十字會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之間的關系,以為兩家是一個機構。
孫碩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但是屬于獨立法人機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秘書長負責制。中國紅基會成立于1994年,當時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審批的。國家出臺《基金會管理條例》后,社會組織分為社團、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三類,基金會登記管理轉到民政部門,這說明基金會的社會公益性質更加明確。
紅十字基金會成立后,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與發展境況,在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立前十年,體制還是以行政化為主導的。從2005年開始,紅基會開始向現代基金會轉型。主要是實行新的用人機制,取消行政事業編制,所有人員都是聘任的,實行績效考核,實行獨立的法人治理。
我們提出了三個理念:一是運動理念。也就是紅十字價值理念。有人說我們怎么總是做衛生、醫療項目呢?這與紅十字運動是有關的,紅十字是一項人道主義運動,起源于戰場救護,宗旨是不加歧視地救護戰地傷員和平民。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和是運動的基本宗旨。在和平年代,我們開展醫療救助、救災賑濟、援建衛生服務設施等等,都是在履行紅十字運動使命。我們要讓紅十字運動理念使機構的文化和價值追求更清晰。
其次,是專業理念。紅十字運動是人類自我保護行動,經過15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救濟救助的規則。我們要運用好這些規則,使救濟行動和公益產品更加科學規范。比如,發生自然災害,我們有一個向受災家庭提供的“賑濟家庭箱”的公益產品,箱子里裝多少食品和生活用品,為每個受災家庭提供多少天的支持,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未來看,我們就是要用國際紅十字救災救濟的指南和行為規范,提高我們公益產品的專業性。
第三,管理理念。早在2009年,為應對公益項目規模總量的增長,中國紅基會就提出了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經驗,引入ISO體系,加快機構規范化管理的構想。2012年召開三屆四次理事會后,我們開始正式引入(這套體系認證)。不要理解為ISO只是為企業量身訂做的,因為,質量管理的理念都是相通的,適用于任何機構。在中國,也不僅僅是企業引入了ISO認證,一些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也引入了。而從公益性基金會的性質來看,更要重視質量管理,我個人來看,更需要引入ISO。
最看重ISO的年檢制度
善達網:紅十字基金會最看重ISO質量體系認證哪些方面?
孫碩鵬:我分析了這套體系,它有三個方面:一是流程管理,所有產品從生產、流通、銷售,到客護維護,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二是風控管理,這是我們看重的。因為從2011年網絡事件(郭美美事件)發生后,社會對這個行業越來越關注,有好多質疑的聲音,提示我們更要重視質量管理和公開透明。這就需要進行風險控制。ISO在這方面的建制是非常明晰的,包括信息披露、新聞傳播歸口、客戶(捐資方)、財務等很多方面。
三是年檢制度。ISO的規則是對獲得認證的機構進行持續的跟蹤,而非發一個證書就OK了。這等于我們引進了一個動態的管理系統,這樣可以使質量管理更具持續性。更重要的是,認證機構不是等你搞完了,給你一個證書,而是先參與進來,幫著一起逐項地進行規制建設,達標以后發證;發證后年檢。
說實話,拿下這個ISO質量體系認證是非常不容易的。從申請到通過審核,過程長達2年3個月,期間經歷了調研、質量管理現狀評估、全員培訓、管理手冊和控制程序編寫、內審員培訓、內審、管理評審等很多環節。
善達網:這是否可以說,原來紅十字基金會的規章制度是不健全的?
孫碩鵬:雖然我們在2005年就完成了轉型,也建立了較為全面的規章制度,但是與ISO相比,顯然還差很多。因為,質量是由人去控制的,只要是人,難免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那么如何預防犯錯、少犯錯、或者盡量不給你犯錯的機會,這就是ISO的精髓。
這套體系共有七、八十項管理規則,每一個公益產品都要有管理手冊,而且還有一個總的管理手冊,包括基金會運營管理的一整套控制程序,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志愿者管理、記錄、文件、資金管理、宣傳工作、籌資工作、基金項目開發、監視測量等16個控制程序,涵蓋了基金會各個公益項目,對每個部門和各工作環節進行了具體規定。
總之,我們把每一個公益項目都按照企業產品的管理方式來管理,從設計到生產,再到投入服務人群,再到跟蹤,最后是客戶的體驗。所有的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制度管人。
善達網:前面你提到風險防控,以前很多基金會和公益組織好像都沒有這樣的意識。
孫碩鵬:風險防控,是公益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從紅基會來看,也經歷了一些事件,才意識到風險管控的重要。早在2009年7月,我們就引進了社會監督,并成立了各界人士參與的社會監督委員會,公益機構里我們是國內第一家。還建立了一支社會巡視監察員的隊伍,定期到各地檢查各個項目。ISO評審專家認為我們這種做法不錯,但認為還不能“串起來”,因為風險包含在每一個環節,專業風控也分為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為此,要求我們設立風險防控總監。
這套體系建立起來后,我的感受特別深。首先,這不是一個擺設,不是鬧著玩的,必須按照規定來做事。第二,特別累,這是自我施壓。70多項管理內容啊,哪一項都需要精心去達到的。第三,做事有了標桿。“有法可依”了,比如原來說設立風險防控總監,很多同事不理解。現在不一樣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總之,可以預見,這一套程序將使今后各項工作更加有條不紊。
要靠專業性吸納公益資源
善達網:雖然這套體系申請下來不容易,但從長遠看,這對紅基會以后的發展壯大是非常有意義的。
孫碩鵬:是的。紅十字基金會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標準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紅十字人道服務機構,成為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公募基金會。而獲得ISO認證就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加速改革進程的一個引擎。
隨著政府簡政放權,社會組織登記門檻放低,好多基金會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公益正在成為一個行業。這與原來的社會組織完全兩回事。這也是以后社會治理的方向和趨勢。如果這個領域發展起來,還能達到吸納就業、吸納人才的目的。基金會要做強做大,成為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門,我覺得應該引入這套體系。現在都在說“社會組織的春天來了”,如果自身能力沒有提高,管理不到位,恐怕還得在“冬天”待一段時間。
善達網:顯然,現在很多基金會還沒有這種發展的緊迫感,還在做激情公益、悲情公益。
孫碩鵬:參次不齊吧。我們反正是體會很深,現在新生的基金會很多,以后很多項目會走向聯合,比如各種助學項目;另外就是淘汰,管理不到位的會被公益市場拋棄。就像你說的,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還停留在激情公益、悲情公益階段的話,早晚有一天就會消失。社會組織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的,靠的就是專業性,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大效能,沒有專業,哪來的發展?
善達網:從管理上來看,企業基金會是否會更好一些。
孫碩鵬:這也不好說,隨著公益類社會組織登記門檻的放開,企業通過成立基金會的方式,直接做公益,履行社會責任,是值得肯定的。基金會做的好不好,不在于誰做,是企業,還是名人,關鍵在于怎么做?還是一個專業性的問題,還是一個管理的問題。我們常講“公益資源整合”,我相信,隨著公益行業的專業化,基金會也會經歷一個重組的過程,質量和結構會更加優化,就是說很多企業包括企業辦的基金會也會以委托的方式,把資源交給專業機構來代它做項目。從節約公益成本和提升公益效能兩個角度來看,這種回歸應該是必然的。當然,這取決于這個行業專業性的發展。
善達網:但是,這種專業性靠什么來保證?
孫碩鵬: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益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同時,社會問題的需求也是大量存在的,基金會和社會組織不過是把兩者更好的結合起來,把資源用到該用的地方,并發揮最大的效果。這就需要社會組織和基金會的專業性來保證,而這種專業性最終要靠基金會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效能來體現。說的紅基會,正因為有了危機感,有了緊迫感,才下決心花大力氣來引入ISO質量體系認證。我想,對于紅基會而言,這套體系未來一定會發揮它的作用,讓我們在公益行業更好地發展。
(作者馬廣志為善達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