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互聯網采集1300家民間公益組織的相關信息,中國民間公益透明指數(簡稱GTI)項目工作團隊經過科學計算后,形成了我國民間公益組織的透明榜單。根據計算結果,公益組織透明指數平均值僅為27.87,為“不及格”。其中,財務透明度得分最低。
透明度與地區經濟無關
據了解,“透明指數”滿分為100分,2014年平均值為27.87,較2013年度的27.23提高了2.35個百分點。與2013年度報告的樣本基數相比,此次新納入了300家組織的信息。
大部分參評機構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透明指數得分在全國各個地區的情況各不相同。其中吉林省分數最高,為37.10分,位居第一,蟬聯了上一年度的第一名。廣東排名第二。福建、新疆、四川、安徽得分排名靠前,分數都超過30分。黑龍江排名最后,得分為17.86分。GIT得分最高的省份并不是經濟最發達的省份,這說明公益組織的信息公開程度并不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榜單中的公益組織大部分集中在社區服務、殘障、教育、環保四個領域,這些同時也是國家政策重點關注的社會服務領域。這表明民間組織很好地貫徹了國家的發展指導政策。
財務披露仍是最薄弱項
從2013年和2014年的綜合數據觀察,GTI涵蓋的民間公益組織在基本信息披露方面的得分整體較好,表明各組織普遍意識到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必要性,有較強的主動披露意愿,使公眾很方便就可以知道這個組織是“誰”。
不過,公眾仍苦于找不到公益組織的“錢花到哪去”、“花得是否有效”等信息。在財務信息方面,有兩個省份甚至出現了得分為零分的情況。
報告指出,財務信息披露仍然是透明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得分最低進步最慢的環節,僅從2.43分微升到2.71分,應該成為今后改進的重點,“透明的錢袋子”是民間公益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和重要動力。
1/5公益組織沒有登記
從1300家機構的組成來看,約三分之一民間公益組織以民辦非企業形式存在,約十分之一的以工商注冊或掛靠二級機構存在,近五分之一的以社會團體形式存在,還有五分之一是沒有登記。
發布者指出,我國目前還沒有慈善公益事業的基本法,各地民間組織注冊登記遵循行政管理辦法或條例不一,民間公益組織期待注冊“門檻”真的降下來。從地域分布就可以看出,30%以上的參評機構集中在北京、廣東和上海,而西部偏遠省份最少的只有兩家。
排行榜也反映了中國公益組織發展的另一個短板,在災害救助、老年與生命教育、勞工、文化藝術和體育、動物福利等領域的公益組織少之又少。
分析指出,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這些領域的公益組織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他們數量較少的原因,除了是相對較少受到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還有它們發展所需的資金資源來源單一,籌款渠道被“公募”資格所壟斷。再者,這些領域的公益組織發展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需要大量具有專業能力的人員。而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動趨勢主要是流向公務員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