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公益創投不是創業呢!政策有導向、政府給機會,公益創投也就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的高風險、“新興行業”尚未完善的制度是公益創投的雙刃劍,更加清晰可見的機與危,可能出現的某些所謂“規則”和漏洞,在一個新興行業中盡情展示著自己……
自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可通過公益創投等方式,為初創期慈善組織提供支持”后,公益創投已成為眼下投資界和公益界備受關注的新思維,各地政府、基金會、公益組織和企業都掀起公益創投熱潮。
對此,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徐本亮在接受《善達網》專訪時卻表示,進行公益創投需要冷靜,不能搞一窩風。目前于缺乏項目的概念和成果的意識,“有的公益創投項目錢花的不少,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服務對象沒有受益,社會問題沒有解決,造成資源的浪費。”更需要警惕的是,“有的地方存在‘潛規則’,極少數地方還出現了尋租現象。”徐本亮說。
創投資金有的地方存在“潛規則”
《善達網》:公益創投起源于歐美,近年來才流行我國,但是很多人對其認識還不太清楚,請你具體解釋一下這個概念,開展公益創投的意義何在?
徐本亮: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就是把經濟領域中的“風險投資”或“創業投資”的理念延伸到公益領域和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之中。經濟領域中的“風險投資”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公益創投追求是社會效益。公益創投為初創的和小微型社會組織提供資金和包括綜合能力建設在內的資助,最終目的是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有效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使社會變得更美好。
在我看來,開展公益創投的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這是政府轉變職能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公益創投有利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效率。其次,有利于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我國社會組織的數量總體而言還很少,而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就是缺少資金。通過公益創投可以解決社會組織起步時的資金,并通過實施項目提升能力,進而有助于它們的生存和發展。第三,可以滿足社會多元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社會組織通過參與公益創投,以需求為導向,實施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公益服務項目,滿足社區和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第四,有助于推動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公眾對公益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激發社會創新和社會發展的活力。
《善達網》:公益創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國剛剛起步,在你看來,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公益創投存在什么問題?
徐本亮:目前我國實施公益創投的主體很多,除了政府、基金會外,還有企業及共青團、婦聯等群體組織也在搞公益創投。公益創投是一個系統工程,至少涉及三個方面:出資方(購買方)、實施方(社會組織)和作為承辦方的第三方專業機構。
從出資方(購買方)角度看,首先是缺乏對公益創投了解,準備不足。公益創投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我國剛剛起步,有的出資方(購買方)還沒搞明白公益創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要求,目的是什么,就搞起來了。這就造成制定的實施計劃和方案不準確,不科學,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有的只重形式,不重效果;有的項目申請書的內容不完善,缺乏一些項目的基本要素,影響公益創投的質量。
其次,對公益創投的認識不足。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搞公益創投的資金僅限于福利彩票,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的資金。而根據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文件要求,政府要加大購買力度,要拿出財政資金開展公益創投。
第三、出資方(購買方)缺乏相關知識和能力,不能找到稱職的第三方機構來承辦公益創投,質量無法保證。
第四、由于缺乏項目的概念和成果的意識,出資方(購買方)重形式和服務人數,輕實際效果。在公益創投中普遍存在把活動當項目,把產出當成果的現象。有的公益創投項目錢花的不少,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服務對象沒有受益,社會問題沒有解決,造成資源的浪費。
第五、人工費是實施公益項目必要的、甚至是很大一筆成本。但是有的出資方(購買方)在公益創投的項目經費中不考慮項目的人員經費,造成社會組織為解決項目人員成本不得不做假賬。
第六、極少數地方出現了尋租現象。公益創投有資金,有的地方存在“潛規則”,甚至社會組織在拿到入選項目資金后要“返利”。
第七、資金分配不合理。由于有些社會組織政社不分,公益創投的資金大部分落到了有政府背景的或和出資方(購買方)有關系的社會組織手里,真正有能力、會干事的民間的社會組織卻得不到。公益創投變成了“從右口袋到左口袋”的游戲。
第八、缺乏或沒有有效的績效管理和績效評價機制。有的公益創投結束后沒有評估,有的由承辦方負責評估,存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現象。
第三方和社會組織專業素質低
《善達網》:按理說,作為承接公益創投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可以保證公益創投避免這些問題啊。
徐本亮:道理是如此。但是現在,第三方機構也面臨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有的根本不懂公益創投;有的負責這項工作的人沒有經驗,缺乏能力;有的是承接項目后再去招人,很難保證質量。
其次、第三方機構在組織評審和聘請評審專家方面存在很大問題。有的評審專家沒有公益項目的知識和經驗,無法判斷項目的質量如何,看不出項目存在的問題。有的評審把關不嚴,不該給錢的項目也拿到了錢。結果造成有的社會組織拿到了錢,項目卻無法完成。據我了解有的地方公益創投項目無法完成的比例大約為10—15%.
最后,第三方機構在前期的培訓指導、項目的個性化輔導、項目的優化和幫助社會組織去做有成果的項目等方面的工作沒有做,或者做到不到位。有的項目服務對象太寬泛,目標不清楚,造成項目質量很差。有的第三方機構自己都搞不清項目與活動、成果與產出的區別,在項目監測和評估時只看活動和人數,忽視項目的具體成果。結果造成承接公益創投項目的社會組織忙于應付項目申請書里要完成的活動和人數,不重視項目的成果。
《善達網》:社會組織在公益創投上存在哪些問題?
徐本亮:從社會組織上來看。現在社會組織總體上數量還不多,質量還不高,所以有的地方出現了公益創投力度不小,但真正有條件和能力能承接公益創投項目的社會組織,特別是那種直接能提供社會服務服務的社會組織太少,資金用不掉的情況。現在很多地方的社會組織中很大一部分是一些社團、協會、學校、幼兒園。
其次,社會組織的專業素質不高,很多社會組織為了多拿項目,多得經費,什么都做,但什么也做得不精,質量不高。
第三,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突出表現就是理事會形同虛設,不起作用。很多機構就是由主任、秘書長一個人說了算;還有的機構政社不分,官民一體。
第四,社會組織普遍缺乏注重成果的心態。把活動當項目,把產出當成果,不能有效滿足需求,解決社會問題。
最后,社會組織的公信力信偏低。包括有的打著公益的旗號牟利,實際上是在把公益創投當作為生意來做,它們的財務管理和項目實施中都存在很多問題。
社會組織要有創業家精神
《善達網》:目前,在開展公益創投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可借鑒的經驗?
徐本亮:據我了解,目前全國公益創投開展的較好的地方和組織,有以下一些做法和經驗:1、領導重視,指導思想明確。能制定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公益創投計劃和實施方案。2、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和公益項目的征集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3、引入競爭機制,選擇能確保質量的第三方機構承辦公益創投4、認真做好項目的評審工作,把好項目質量關。5、有效開展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培訓,不斷提升社會組織開發實施公益項目和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6、建立完善的公益項目管理的規則制度,做到管理透明、制度規范。7、建立完善的項目監測指導機制,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測和指導。
《善達網》:你對有效開展公益創投有哪些建議?
徐本亮:首先,無論是出資方(購買方)、承辦公益創投的第三方機構還是社會組織都要加強學習,了解和掌握公益創投的基本知識和要求,做正確的事情。
其次,我希望出資方(購買方)能做到:1、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公益創投計劃、實施方案和規章制度。2、要引入競爭機制,真正選擇有能力的第三方機構來承辦公益創投。在選擇第三方機構時不能僅看名氣,要看它是否有能力,特別是具體做事的人是否能勝任這項工作。3、要重視公益創投的成效和成果。不僅要做到程序規范,更要注重項目的質量和實際效果。4、要用正確方法支持社會組織。支持社會組織不是簡單給錢,如果你給了錢,它不是在做正確的事情,不是做有成果的項目,這是害它,不能讓它養成壞習慣的。所以,出資方(購買方)通過公益創投給予社會組織資金支持的同時,一定要提升他們的能力。如何提升能力?就是要讓社會組織做正確的事情,做對的事情。5、加強對公益創投的績效管理和績效評價。建立健全由出資方(購買方)、服務對象及專業機構組成的綜合性評價機制。6、要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防止不正之風和“潛規則”。
第三,承辦公益創投的第三方機構則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在人員安排上不要濫竽充數。2、要認真有效地做好對社會組織的指導和能力建設培訓,特別是要做好正確撰寫公益項目申請書的培訓和項目優化的輔導。要注重培訓和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對評審專家要嚴格把關,要認真負責地做好項目評審工作,確保公益創投項目的質量。4、要對公益創投的質量和資金使用的有效性負責,切實做好項目的監測和實施指導,保證項目的成果。
最后,對社會組織,希望做到:1、努力提高公信力。公信力是社會組織的生命線,沒有公信力,出資方(購買方)是不會來購買你的服務的。那么如何提高公信力呢?首先要履行對出資方(購買方)的承諾,要說的做到,保證項目的質量。其次,保證資金使用和財務管理的規范、透明。第三,建立內部規范的管理制度。2、加強需求調研,克服項目雷同化,提高公益項目的設計和開發能力。在設計項目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可實施性,做好實施的準備。3、要有注重成果的心態,不要把活動當項目,把產出當成果。要在滿足服務對象需求,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上下功夫。4、要提高創新能力。我們講的創新就是要不斷地把問題當做機會,把變化當機會。就是要去關注社會有哪些還未滿足的需求,進而把這些問題作為項目的內容。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我們才能不斷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才能在公益創投中持續得到出資方(購買方)的資助。這里講的創新,還包括要通過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提高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因為現在有很多社會組織,只是“吊死”在政府購買這棵樹上了,不會開發新的項目,沒有多渠道獲取資源的能力。如果政府不給錢,它就又活不下去了。所以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一定要有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