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詐騙叫“慈善”,這話一點不假。IEI集團首席執行官李青峻正是因為處心積慮地傍上“慈善”這條大腿,才成功實施對啟智教培中心的詐騙。但是我們在譴責“慈善詐騙”的同時,卻無法忘記捐贈儀式上慈善機構閃動的身影。
然而可笑的是,當時義不容辭地參與捐贈儀式的中華慈善總會書面回應稱,與IEI集團無任何合作關系,也不知悉和參與索要費用。對此種出事之后忙于為自己遮丑脫責的行徑,相信廣大網民不會像啟智教培中心那樣被輕易愚弄和欺騙。
儀式現場視頻顯示,中華慈善總會辦公廳主任牛玉民、副主任田伯東,以及民政部社會福利司原司長白益華現身。中華慈善總會對此難道也敢矢口否認?難道這還不算“合作關系”?即使確乎“不知悉”,作為一個承載社會信任的慈善機構,理應對捐贈單位進行資質甄別,這是最起碼的職業職責。新京報記者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后發現,系統內并沒有記錄與IEI集團相關的企業信息,而李青峻名下也沒有與IEI集團相關的企業,中華慈善總會可不要說這也與其無關。
查詢中華慈善總會官網,在慈善項目一欄中可以找到“中華慈善總會中峻基金”項目。對此,中華慈善總會是否應該重新確認一下自話自說的“無任何合作關系”?
警惕那些傍上“慈善”的詐騙,不僅僅需要受捐者多長個心眼。如果承接慈善捐助的慈善機構也被蒙蔽了眼睛,“慈善詐騙”幾乎防不勝防。慈善機構應該成為攔截“慈善詐騙”的第一道牢固的防火墻,有責任對進入“系統”的所有“文件”進行必要甄別,而防火墻一旦被突破,慈善機構也被欺騙,前面基本就無險可守,受捐者被欺騙甚至被詐騙就在所難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華慈善總部的脫責之辭,就只能當作賞給自己的一記耳光了。
反觀近幾年發生的“慈善詐騙”案例,大多披著“公益”、“慈善”的外衣,隱秘性相當大。一些慈善機構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充當了違法犯罪的“幕后幫兇”,自己卻被蒙在鼓里。因此,慈善機構應該多一雙火眼金睛,主動擔當起防止“慈善詐騙”的社會責任,使自身更加慈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