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相幫,患難相恤,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命運的捉弄、病痛的折磨,終抵擋不住愛心的熱流。如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主動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其渡過難關,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事件的主人公王某正是通過在網上求助,籌集到了13萬元善款,讓女兒持續接受治療至今。
但是,接受幫助后的王某,卻因購買了一輛價值近10萬元的轎車,成為了“眾矢之的”。有人質疑他“治病到底花了多少錢”,有人批判他“挪用好心人的善款購買轎車”,有人質問他“買車用來做什么”……而這所有的質疑,都是因為捐贈者自覺愛心被無情地“挪用”和傷害。
誠然,愛心很強大,即使沉重的災難也擋不住愛心的腳步,寒冷的冰雪也困不住愛心的暖流。但是,愛心也是脆弱的。很多人參與慈善捐款,都是源于救災助困的優良品格使然,而一旦發現自己貢獻的愛心被“褻瀆”,捐贈者心理上承受的傷害和影響將是巨大的,而且這種信任危機基本是不可逆的。這將成為正能量傳遞、播撒愛心厚重的隔閡。相信當年“郭某某炫富事件”對于紅會慈善事業的影響,很多人仍歷歷在目。
在事件的來龍去脈明晰前,孰是孰非,筆者不作評判。但是為了營造良好的慈善環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讓愛心充滿人間,筆者建議要規避“過度救助”的發生。一方面,受捐人要強化自律意識,堅持“專款專用”,發揮愛心捐款作用;另一方面,引入政府慈善機構、合法民間公益組織等第三方監督力量,或是不直接把善款交到受助者手中,由第三方公益機構“量化支出”,從而增加救助過程的透明性,做到陽光公益、陽光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