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慈善勢力2:慈善是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無需刻意“營造”的日常生活
對他人、對世界寬和熱愛的生活態度
背景:
位于北京順義的“太陽村”,為了給收養的孩子們籌集學費和生活費,開發了260畝果園,種植了3萬余株梨棗樹,開展了面向全社會的“認捐棗樹”活動。每棵樹每年50元,將認捐者姓名寫成小牌在樹身上標明。9月梨棗成熟時,通知認捐者前來采摘,每樹至少可結10斤以上的果實。認捐時間從2005年3月持續到2005年9月。
程嫻在“市場總監同學會愛心俱樂部”的認樹送捐活動中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他們共認捐、種植73棵棗樹,程嫻個人認捐4棵。
程嫻 網絡技術公司市場
林美杉 建材公司銷售
TH: 這種特別的捐款方式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程: 有一棵自己認捐的棗樹在那里,心理上就跟兒童村之間有了一種牽掛,也是對孩子勞動的一種肯定。周末有空也會和孩子們一起給樹澆水、施肥,挺自然的交流方式。
TH: 現在棗樹有收獲了嗎?你們都怎么處理?
程: 有啊,一棵樹長得好能有20多斤棗呢,可是認養棗樹的人哪有為了吃棗的?我們把拿回來的棗送給朋友吃,跟他們講這個棗是怎么回事,他們都很好奇,也為兒童村提高知名度,有的朋友就加入進來了。
TH: 除了認捐棗樹,你還為孩子們做些什么?
程: 我找到一家大公司負責人,他了解情況之后將兒童村的情況下發給全國分公司,很快他們就紛紛打來電話希望提供幫助,讓我很欣慰。
TH: 去兒童村有沒有給你們的生活造成負擔?
程: 負擔倒是不會。就是每次去之前我要打近百個電話跟每個人確定時間,很有些頭大。但是去了之后一看到孩子們那么高興,就什么麻煩都忘了,呵呵。
平民慈善,你也可以
TH: 現在認捐棗樹已來不及了,還想為兒童村做些事,有什么建議?
程: 兒童村有3萬多株棗樹,據我們了解被認養的只有4000株左右。現在可以直接向兒童村購買結下的梨棗,也是一種幫助他們的方式。
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
——《威尼斯商人》
平民慈善的葵花理論
慈善是每個人心里面的大葵花,面向溫暖,需要灌溉。陽光和葵花,誰是誰的幸福,誰是誰的收獲?
● 心理學說:“平民慈善是人類‘利他行為’的形式之一”
自私是人類基因的必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為了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人類基因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自私”的烙印。
利他是高度文明的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現象,有些人會為了他人的利益,放棄或讓渡一部分自身利益(如時間、金錢等)。這種人類后天習得的利他行為,已經超越了狹隘的血親意識,泛化到社會整體中。平民慈善即是這類利他行為的形式之一。
心理學認為:個體在幫助他人謀取福利或助人成長過程中,自身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文/黃崢)
● 民間說法:“施比受有福”
慈善是為自己積福。
● 宗教說法:佛教認為人應以普濟他人疾苦為己之本分,所謂“出家人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道教教義主張“損有余而益不足”,也就是施舍多余財物以濟貧扶困;基督教也把“仁慈”作為教徒的“三主德”之一來要求,《圣經》中還有“有求你的,就給他”的圣誨;伊斯蘭教講究“出舍”,也就是施舍自己的財物給貧困者。
● 慈善紓壓說:
給予是一種能力。有能力給予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心理滿足。慈善是一種雙方的需要,接受一方獲得物質幫助,施予一方獲得心理幫助。
慈善制造快樂,慈善是一種全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