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袁東湘老人堅持6年旁聽練習畫畫,無論從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被同學們譽為“學習的榜樣”和“催人奮進”的標桿毫不為過!放眼全國,如此有“活到老、學到老”鍥而不舍精神的老人并不少見,比如有69歲的李文超老人北漂蹭課清華、有79歲的退休老人趙玲跑到交大和同學們一起上“國學課”、有71歲的寇學東老人每天堅持早出晚歸自習考研究生、有81歲老人堅持8年在武漢體育學院上法語課的等等,那么,是什么讓老人們如此熱衷于讀大學、學知識?
從傳統思維看,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完全沒必要走進大學課堂聽課,甚至是考學歷,一方面畢竟年事已高,萬一身體抱恙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即使老人們學有所獲,畢竟年老體衰,也難有作為。但老人們的執著顯然超越了公眾世俗的看法,就學習動機而言,有的老人是為興趣而來;有的老人是為了彌補年輕求學的遺憾而來;而有的老人就是單純為了充實老年生活而來。很顯然,對他們來說,大學校園能滿足求知欲學到知識的,能充實、豐富人的精神生活。
可反觀時下的年輕學生,有為了拿學歷熬日子的,有為了找份好工作而碩博連讀的,有為了掙大錢而懵懂混日子的,花樣百出,一片浮躁之氣,唯獨少見的是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和“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純粹動機。對此,社會上也是批評聲不斷,“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有人歸結為“教育產業化”異化了教育機構的公益屬性,帶壞了校風、沖淡了濃郁的學術氛圍,更有人將矛頭直接指向整個教育體制,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比老人們的上進、好學和執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體制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能“全盤否定”或質疑教育體制的根本。81歲的袁東湘老人堅持6年旁聽學習就是最好的注解,而老人的求進、奮進的精神至少給青年學子三點啟示:其一,無論文憑高低、學校品等優劣,讀大學學知識應當是青年學子唯一的、核心的任務;其二,大學校園能夠滿足人的求知欲,充實、豐富個人的人生,即便自身專業不喜歡,學習出發點不純,也不可因此就質疑、否定高校的教育,以至于自暴自棄;其三,要改變校園中的種種亂象,應從自身著手,端正學習態度、純潔學習動機,唯有此才會有所收獲并獲益終生。
“學霸爺爺”是一個催人奮進的例子,也是時下千千萬萬個進校園、求上進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老人典型,更應成為時下浮躁高校中的一抹色彩、一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