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志愿者的行動不僅為環衛工人減輕負擔,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游客,帶動文明出游的風氣。廣州作為一座具有人文關懷的城市,不僅活躍著許多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志愿者,而且已出臺不少政策側重對底層群體的關懷,尤其對辛勤工作的“城市美容師們”。以越秀區為例,在該區居住并從事環衛、消毒站、園林綠化、市政建設工作服務的進城務工人員只要做滿2年,其隨遷子女即可在越秀申請公辦學位;另外,該區大力推進包括“環衛工人生活驛站”在內的環衛用房建設,要求全區18條街道每條街至少建設2個環衛工人生活驛站,并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在盛夏為環衛工人搭建“清涼之家”。
小至市民為環衛工人減負,大至政府層面解決環衛工人兒女教育問題、為環衛工人搭建生活驛站等,點點滴滴,彰顯的是大愛廣州的胸懷與溫情,弘揚著千年羊城的正氣與擔當。無論是活躍在景區、養老院、城中村的志愿者,還是在危機情況下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廣州好人”。“廣州好人”的不斷涌現已成為羊城一道溫暖的風景線。如何讓好人精神薪火相傳,讓互幫互助成為常態,以提升廣州城市形象?筆者認為,制度化的鼓勵不可缺失。目前,廣州已出臺不少細則對好人好事予以精神、物質等方面的獎勵,然而,從長遠看,還需系統性地繼續扶持培育志愿者文化。
首先,加大志愿者文化的宣傳。過去一年,在“鄰里守望”、“送歡樂下基層”,“我們的中國夢”等各類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的引領下,廣州共舉辦各類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超過7萬場,市級組織文藝志愿服務活動220場。未來,還需要創新志愿者文化的宣傳形式,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活動,調動民眾參與熱情。
其次,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利用率,加強對志愿者組織的考核。去年廣州市文明辦專門拿出170多萬元重點扶持46個志愿服務陣地。對于財政扶持的志愿服務陣地,是否把錢花在刀刃上,還需要后續跟蹤考察。制定好考核標準、時間,賞罰分明,及時淘汰“東郭先生”,讓志愿者文化欣欣向榮。
最后,暢通公眾參與渠道,集思廣益,催生更多好點子。在每一屆的廣州志愿者服務交流會上,眾多想法新穎、可行性強的優秀公益項目讓人驚呼“高手在民間”。做公益不僅需要一腔熱情,還需要聰慧的大腦。相關部門不妨開辟一個統一的、常態化的交流平臺,方便公眾建議、監督,甚至發揮眾籌功能,讓志愿者文化“活水長流”。
總之,扶持培育好志愿者文化,才能源源不斷地催生更多“廣州好人”。一個好人帶出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帶出一座“上善之城”。期待制度善意讓這一群體茁壯成長,讓志愿者文化在羊城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