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快樂地成長,怎樣給他們減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話題。課程設置、作業設置、課堂教學方式等都成了給學生減負的實驗區,當然,考試形式也不例外,近年來,許多的教育教學規定就提出要嚴格控制中小學生考試次數——除了期中、期末考試之外,一律不得進行其他各種形式的測試。如今,連中考竟也成了被減負的對象,被提上了取消的日程。
但是,中考真的是造成中小學生不堪重負的罪魁禍首么?要知道,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目的都應有相通之處,那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學會相關的技能,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對于大部分中小學生來說,因為年齡太小,心智不夠成熟,注意力、意志力都還相對分散,所以,來自于家長、老師的監管、提醒則必不可少,而各種各樣的考試只是不定期或定期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監測的一種形式而已。尤其是中考、末考,由于時間相對固定,能夠督促學生適時地調節自己的學習狀態,及時復習鞏固,有利于強化對已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試想,如果沒有了中考,固然會緩解師生的心理負擔,但恐怕更多的還是會導致他們的“因為沒有了壓力也便沒有了動力”,從而造成他們的放任自流,最終使得學習流于形式,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其實,眾所周知的是,造成當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源還是來源于我們的評價方式——“以分數論成敗”的升學形式才是造成我們的師生深陷書山題海的罪魁禍首。而要求得分出高低的“分數”,必然離不開相對公平的考試形式。正因為如此,使得許多的家長、學生每當面臨考試便如臨大敵,給“考試”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神圣的使命,仿佛考試才是阻礙莘莘學子成才的“攔路虎”,只要打破“考試”這一堵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厚墻,前面便是成功成才的一片坦途。但他們都希望的是,這堵“厚墻”是自己倒掉的,而不是憑他們自身的實力去打破、去跨越的。
所以,筆者以為,考試,尤其是中考,或許給了學生壓力,但這只是磨礪他們成才的應有之義,絕不應成為眾人眼中的“禍害之源”。取消中考,只是借用外力掃除了學生們成才路上的障礙,只會使他們失去在前進路上不斷克服困難、突破自我的樂趣,而這種所謂的成才之路真的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素質教育之路么?
“過猶不及”,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我們當從根本上找原因,找出我們的制度缺陷,加以糾正改進,而不是“病急亂投醫”,光從表面、形式上為“減負”而“減負”,這樣反而會使得師生們無所適從,迷失進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