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注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綜合素質評價這個軟標準能否成為真正的‘硬杠杠’”上。在筆者看來,綜合素質是多維的統一體,其外在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呈現往往是間接、模糊的,不可能都有顯性的標識,也不可能都數量化。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創新精神等,更是隱性的存在。如果一定要把軟標準“硬杠杠”化,只能是削足適履,事與愿違。從某個角度看,一些人潛意識中的“硬杠杠”思維,沒有脫離應試的窠臼,實質還是分數至上的思維,試圖把什么都轉化成分數。
值得肯定的是,《實施辦法》在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可操作性上,已經作出了系統設計。而且上海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并沒有一味追求形成“硬杠杠”,應當是十分明智的,符合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在本質要求。用心看《實施辦法》就不難發現,在上海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中,有些方面是學校各種活動的記錄,有些是學生自我的報告,這種設計立足于重在寫實、體現特色,有益于更好地展現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真實內涵。尤其是學生有撰寫自我介紹和遞交研究性學習專題報告的空間,為學生展示豐富的個性提供了可能。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綠葉,也沒有完全同一的人。綜合素質不是公式化的平均值,一定是充分個性化的,教育評價的價值就在于發現這種個性。所以,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實施,一定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表達,展示真實的自我和個性特征。
要超越“硬杠杠”思維,高校如何使用綜合素質評價非常關鍵。換句話說,“軟標準”成為“硬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才能真正有效施行。而成為“硬參考”的條件,就是綜合素質評價的材料是否具有可識別性。據筆者多年參加各類招生面試的體驗,充分反映個性特點的考生自述材料對主試者往往最有價值。主考官可以按材料提供的線索與考生深度交談,深入了解考生的素質狀況,作出較恰當的判斷。前段提到學生的自我報告,如果能夠表達出真正的自我,就能夠成為高校選拔的“硬參考”。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沒有“硬杠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真實且有質量的個體材料,為甄別學生“材質”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