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弱勢人群社會卻出了問題
鳳凰公益:保衛童年這個活動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鄧飛:我參加了保衛童年的活動,當時現場來的人很多,大多數都是城市里面的父母,還有很多小朋友,上海市民對這個活動非常的有熱情。
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熱情?其實大家的心情都是相同的,因為我們要去保護自己孩子的安全。我們城市因為空氣的污染,有些地區還有比較嚴重的水污染,所以說我們對孩子的這種飲水安全特別的敏感,所以說我們才會有一系列的這種涉及到兒童安全的公益行動。
為什么這兒多人去關切孩子,因為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財寶,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中國人對孩子的敏感是非常明顯的,他們可能都不會像關心孩子一樣去關心自己,孩子也是中國人最大的一個公約數,每一個人對孩子都會有這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護,每個人對孩子都會有柔軟那一塊,我認為這是一個人之天性。
尤其在一個現代的文明社會,對未成年人這種關注和保護,也是很正常的基本的規則。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出了問題,我們的空氣,水,土壤,我們是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一個被污染,所以實際上我們生存的環境,比任何一個時候都要嚴峻惡劣。
還有一些數據表明,我們中國人每一年,我們新增癌癥病人四百多萬人,每年死于各類癌癥的人數是三百多萬人,這些數據表明,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這么一個兇險,我們面對這個困難的時候。
我們的未成年人,我們的孩子,他們其實是最容易遭遇到傷害,因為他們是一個弱勢人群,他們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去關心孩子,去保護他們,這也是我們成年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保衛兒童安全鄧飛一直在路上
鳳凰公益:您覺得您所做的所有關注兒童的項目,它們彼此之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系?未來將在哪些方面有進一步的行動?
鄧飛:從2011年開始,我們開始微博打拐,免費午餐,還有最新的保衛童年,我們的注意點其實是一條線,是一個系列。
最開始我們發起微博打拐,我們關切的是中國孩子的被拐賣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的安全問題;后來我們在貴州的山區,我們看到孩子們沒有午餐,他們需要忍饑挨餓,所以說我們發起了免費午餐,我們是希望中國的每一個鄉村的孩子,在學校里面都會有一頓午餐,免于校園的饑餓;
后來我們又做了暖流計劃,是因為我們看到鄉村的孩子上學路途遙遠,他們沒有棉衣棉鞋,沒有手套,沒有帽子,所以說我們發起這么一個行動去幫助他們籌集物資;
后來我們又注意到有很多女孩在鄉村里面,在學校里面遭遇到性侵害,所以我們又做了一個女童保護,我們希望能夠讓每一個鄉村的女孩子都能夠自我覺醒,能夠認識和保護他們的身體,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幫助女童能夠免于性侵害;
再加上這一次我們的保衛童年,我們是從孩子的這種飲水安全(入手),飲食安全,免于污染,或者是減少污染對孩子的傷害,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系列的活動,我們的目標都是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安全健康,免于傷害的成長。
這四年來,我們籌集了超過兩個億的捐款,還有幾千萬的物資,我們看上去做了很多,但是其實我們知道,我們做的相對于兒童困境,我們其實還是很少的,這里面當然需要我們社會組織,公益組織去提升我們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保護兒童免于困境,保護孩子基本的權利,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共識。
他需要政府、企業和我們社會組織,還有每一個父母,我們聯合起來,我們形成一個跨界合作的格局,在這個里面我們各盡其力。
制定政策的去出政策,我們有技術、有資金的就出技術與資金,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我覺得我們這幾個方面的聯合、協同,去共同的解決兒童的問題,這一塊是欠缺的,是不夠的。
我們也在不停的呼吁,政府不停的在出臺兒童保護的更多的政策,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但是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同步性,我們沒有形成合力,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這一次我們看到像3M這樣的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當然他們也在樹立自己的品牌,來爭取更多的銷售,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必須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讓我驚喜的是,咱們的這個公司能夠主動的聯絡媒體,聯絡我們的社會組織,我們爭取來合作,我們共同的去發起保衛童年的這么一個公益行動,把大家力量集中起來,這樣的話我們的力量就大很多,我們就能夠更多的去關切和保護孩子,至少在這一點,保護孩子的飲水安全,我想我們有很多作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做的還有很多
鳳凰公益:除了最基本的需求,您覺得孩子們還在哪些方面需要大力幫扶?
鄧飛:我們在鄉村調研的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其實最大的痛苦還不在身體上,是在他們的心理和精神上,為什么呢?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很多的父母他們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給這個孩子帶來的這種傷害是巨大的,因為他們需要陪伴,什么東西都取代不了父母。
我們也注意到,有一些地區出現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能回家,他們自殺的這么一個報道,我們看到以后,我們特別的痛心,所以說我們要去鄉村,要去服務孩子。
由于我們快速的城鎮化,中國的鄉村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的鄉村空心化,我們有六千一百萬留守兒童,所以說造成了很多巨大的兒童困境,這么多孩子他們身邊沒有父母,沒有愛與陪伴,然后得到的財稅資源是非常的少,所以出現了教育不公平,生存不公平的很多問題。
我們認為之前幫助的孩子,讓他們增加福利,我們授人以魚,就是給他魚吃,現在我們做了,我們去幫助孩子的父母和家庭,我們希望他們能夠享受了我們的產品,能夠增加收入,我們是教他們怎么樣去釣魚,去取得可持續的收入。
現在我們通過e農計劃,我們去建立一個電商平臺,我們去幫助鄉村銷售農產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去幫助這個經濟,去建立一個產業,讓他能夠更加穩定有序的去增加生產和銷售,這樣的話,我們是幫助這個孩子所在的地區,我們一起去養魚,然后去分魚。
只有鄉村能夠有收入,孩子的父母才能夠回家,他們有收入,父母能夠在身邊,這個孩子的這些問題,他才能夠從根本上去解決他們,所以說我們清醒和堅定的在往這個方向走,我們也相信,我們只要去努力,我們就會有變革。
商業才是解決社會問題最根本的方法
鳳凰公益:您覺得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聯合的模式還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鄧飛:在面對和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的時候,最好的一個模型,就是我們多方能夠合作起來。
為什么合作比單打獨斗要有效率呢?那就是因為我們不同的組織,他有不同的能力,比如說公益組織,因為他是來自于社會民眾,他對人民遭遇的痛苦,他很容易就獲知,他很快的能夠把人民的需求或者是痛苦,能夠把他表現出來,然后他們有一定的行動能力,他們能夠動起來,能夠喊出來。
政府和企業實際上就是人民的需求,他就是一個市場的機會。
企業就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去提供產品和服務,所以說他們是最有能力來解決人民的需求問題,他必須要具備這個能力,他才能會得到價值,他才能得到利潤,他才能夠生存下去,所以我們一直認為,企業是最富效率的組織,商業是解決社會問題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
這個模型他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是有很多,他需要每一個方面,能夠合作起來。
社會組織當然是很樂意合作的,因為他的目的,他發現的問題,他在努力的去推動解決它,但是他缺乏手段,缺乏基金,缺乏技能,公益組織不是天生就具備這些資源、技能和能力的。
但是我們商業組織,我們就很樂意去解決大家的問題,去提供產品和服務,因為商業組織他知道,我只要提供了這個服務和產品,我滿足了大家的需求,我解決了大家的問題,大家就購買我,他就會有利潤,他就能活的很好。
現在就是說我們的政府,政府這一塊,政府有沒有意愿,要解決這個問題,他有沒有動力或者是他有沒有壓力。
鳳凰公益:怎么樣能夠讓政府有這種強烈的意愿?
鄧飛:讓一個地方政府能夠有意愿去解決人民的問題,根據政治學的角度來說,是他需要對人民負責,人民可以通過選票來給服務他們的這個地方政府能夠施加壓力,你不能夠幫我解決我的問題,我也繳了稅,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契約關系。
如果說你納了我們的財稅,又不幫助我們解決基本的問題,不能夠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不能保障我的空氣、水和食品安全,我就會通過我的選票,我就把你這個市長給趕下去,我們就選出更加有意愿有能力愿意幫我們干活的,愿意服務我們的新的市長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現行的體制沒有走到那一步,他更多的還是一個唯上論,我是被任命的,我只對我的上級負責。
還有一個是,一個基本的制度也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制度。
這個地區的官員的政績,他不是人民的幸福程度,他也不是生存環境的這種美好,他是GDP。你這個地區要為國家能夠創造多少價值,提供多少商品,他是那么一個指標,所以說一個官員或者這個地區的整個管理系統,他不是為了去解決人民的需求,他是解決他自己的需求。
我努力的去增加我的GDP,實現我的政績,實現我的升遷,而往往這種沒有監督的,不被節制的這種GDP增長,他就會傷害我們的環境,破壞我們的空氣,污染我們的空氣、水和土壤,這樣的話,我們也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會說到,金山銀山不如青山綠水,其實大家都很憂慮這個問題,但是只是我們現行的這種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他是不能夠解決我們的這個污染的問題,反過頭來,他是污染的一個支撐,也可以說是一個源頭。
人不能活得像只老鼠沒有尊嚴
鳳凰公益:您如何去保護您自己的孩子?
鄧飛:我生活在北京,我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我的孩子今年八歲,我也面臨著其他父母面臨的所有的問題,我就憂慮,我們的食品,我每天我會詢問,我的家人,我們的食材是哪里買的,我會加上一句是不是安全的。我會很敏感,我喝的水,我和我的女兒都會去抱怨,今天天氣怎么這么糟糕,都會讓我們咳嗽,我們面對的,我們這個家庭面對的問題,正是其他城市家庭面對的相同的問題。
我們家里有一個凈水器,是我一個師兄,他是一個生產廠家,他送了一臺過去,我還有一些朋友,送給我的口罩,我們家里還有空氣的凈化器,是我愛人買的,然后有越來越多的這種自我防護,自我保護的這種護具,或者設備,或者儀器。我們的家本來房子很小,但是我要裝這個要裝那個,我有時候看到以后,我就特別的,我就覺得特別悲哀,我們需要這些工具保護我們自己,但是這些工具不是保護我們根本的方法,我們在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要想到的是,我們如何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不能活著像只老鼠一樣,這是特別沒有尊嚴,我回到我的家里面去,我就要通過這么多的儀器,這么多的工具才能讓我安全的活下來,我覺得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說我們要更多的行動起來。
我們去達成共識,我們去找到這些困境他的發生的原因,然后我們針對性的去提供解決方案,然后不同的力量去執行不同的任務,我相信我們就會有變革,我不能確定我們會有多么巨大的變革,但是我們做比不做要好,行動比不行動好,建設比不建設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