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知名度十年漲3倍”、“母親節經濟火爆”等種種現象,都說明“感恩母親”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共鳴。這幾天,除了商場母親節經濟如火如荼,朋友圈里對母親的感恩、思念也鋪天蓋地。中華民族是個講究孝道的民族,感恩母親是每個國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懷,再加上生活水平改善、文明意識提高,“報答母親”已成為一種顯著的社會習慣。雖然不少人對“母親節經濟”頗有微詞,批評溫情的節日被過度商業化,甚至成為一種“綁架消費”,然而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商家的推波助瀾,才讓感恩母親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近幾天,母親節氣氛滲透在社會的每個角落里,餐廳、商場、景區,甚至小至街道、小區等,全社會都洋溢著一種感恩情懷。不少步履匆匆的人因此受到感染,拿起手機給母親打個電話,或者回家陪母親看個電視,這都是商業大潮助推下的良好局面。
當然,在轟轟烈烈的節日慶賀后,更該關注的是平日里對母親的關懷。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個節日的情感大爆發,而是讓這種感恩之情細水長流,滲透在“小家”、“大家”的細枝末節中。從小家看,多在情感上關心家里的母親,比起物質上的給予更加珍貴。所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即使不能天天在一起,定時的電話、看望也要常態化;從“大家”看,我們的社會在善待母親上還需做更多細節上的改善。
一方面,善待母親需要社會硬件的完善。不少公共場所,如商場、企業等,缺少哺乳室、親子廁所、孕婦休息室等設施,給婦女帶來諸多不便。善待母親,應從這些設施配套開始,形成一套統一的建筑標準,從硬件上保障“關愛母親”不成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關注母親的精神需求。對于不少年邁的或者全職媽媽,她們雖然沒有固定工作,卻也不想被社會落下,參與“再教育”成了不少人的追求。目前一些教育機構開設老年人進修班、婦女興趣班等,常常一位難求,可見市場需求多旺盛。不少日韓國家常常針對全職媽媽開設烹飪、刺繡、網絡等興趣班,吸引了不少媽媽,讓她們跟上時代步伐,也讓全職母親的精神生活有了依托,我們不妨引以為用。
總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全社會共同慶賀的母親節,更是將關愛母親的行動融入社會肌理,讓每一天都是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