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不是要跟其他研究院作比較。而是要打造中國公益慈善研究的國家級智庫,增強咨政建言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王名在接受《善達網》專訪時說。他坦言,公益慈善領域目前還不成體制,研究院面對的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制度建設。構建一整套適應深化改革、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一種公益慈善的制度和體制,是研究院面臨的最大難題。
“打造中國公益慈善研究的國家級智庫”
善達網:國內已經有了兩家研究院,為什么還要成立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
王名: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公益研究院是民政部2015年部委的工作重點之一,也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其政策背景就是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兩個文件。
善達網:如果作一比較,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與另兩所研究院的關注點有什么不同?
王名:前邊說了,成立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實際上是國家戰略,我們只是響應民政部這樣一個要求,而不是要跟北師大等作比較。
要說區別,也是有的。即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是聯合設立,而不是清華大學自己成立,理事會也由民政部和清華大學的相關領導共同擔任,目的是努力發展成為一個體現國家戰略、融入創建一流大學進程、致力于公益慈善研究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國家級智庫,為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善達網:我國經濟發展現在進入了“新常態”,公益事業顯然也要轉型。您認為研究院在公益事業轉型中的角色是怎樣的?
王名: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有四個研究方向:一是公益慈善的制度和體制研究;二是公益慈善的組織和治理研究;三是公益慈善的資源和項目研究;四是公益慈善的價值和文化研究。
善達網:您作為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對研究院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期許和目標?
王名: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研究對當下全面深化改革、對政策創新、制度建設,能起到積極影響作用的一些重大的政策體制,讓研究院成為影響公益慈善領域和國家戰略的國家級的智庫。
另外一個方面,積極推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這兩個方面我們都處在起步階段,還需要做很多努力。未來三五年內的目標就是,加快智庫建設、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體制建設。
“公益慈善領域現在還沒有制度,也不成體制”
善達網:這四個方面,最重要的顯然是開展公益慈善的制度和體制研究。您如何看待目前公益慈善的制度和體制?這些制度和體制是制約還是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
王名:制度主要是立法,現在正在全面推進公益慈善相關的立法建設,包括慈善法、志愿服務法、購買服務的相關法規、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的三個條例,也包括我一直主張出臺的社會組織基本法,這樣一系列相關法律的建設,我們整體把它叫做公益慈善法律體系的建設,這也是制度建設的最重要的內容,這方面現在缺乏重要的理論支持和來自理論界的深度參與。當然我作為參與者之一,覺得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一個團隊的支持,所以為什么這次民政部提出要設立這樣一個研究院,很重要的就是進行制度建設以及為制度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體制方面,前年國務院提出的要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我理解這個制度是整個公益慈善領域體制或制度改革的一個方面,除了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的改革之外,還涉及到公益慈善的其他相關的幾個很重要的體制,比如說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人民團隊相關的體制改革。而涉及到體制和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也是當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東西,其基本理論層面的,包括操作層面的一些制度建設,面臨的問題還非常多。所以國務院、民政部都需要有相應的研究團隊的支持,當然這個團隊關起門來是不行的,所以一開始就明確的提出,要建設一個開放型的智庫,不僅僅是清華大學的,也希望能動員北京、全國,甚至全球的關注中國公益慈善制度和體制改革的創新的智力資源,來共同推進。
其實準確地說,公益慈善領域現在還沒有制度,也不成體制,我們基本上面對的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制度建設,現行的有三項條例,都停下來了。體制方面,現行的社團登記管理體制,是為了限制,而不是發展,除了這些就沒有體制了,所以我們要面臨的是建構,還不是重建,要建構一整套適應深化改革、市場經濟、社會轉型的一種公益慈善的制度和體制,這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純粹的公益慈善組織有,但不見得是主流”
善達網:公益慈善的價值也是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之一。您認為在目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公益慈善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王名:首先,公益慈善本身是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離開公益慈善。在公益不可能實現的情況下,要通過革命來實現公益,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理想。但公益在我們的社會中間,有多少人接受了它的價值,又有多少人把它內化成了自己的行為準則?這個很困難,傳統意義上的公益已經重建了,通過革命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公益讓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立在財產私有制基礎上的這樣一種,基于志愿的,基于慈善的一種價值,要成為不光是一部分人的共識,要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現在提出的一些理念,比如說人人公益,要讓這些理念成為整個社會的行為準則,這是需要去倡導、推動、教育和灌輸的一個過程。
公益慈善也是中國文化非常核心的內容,墨子有“兼愛“的理念,講要兼愛他人,兼愛社會和弱者,這是傳統文化非常豐富的內涵。所以理解公益慈善,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上去理解,但現在我們更多地以為公益慈善是西方的,是舶來的,外國人才做公益慈善,其實不對,墨子在戰國時期就做慈善了。準確的說,有人類社會,就有了公益慈善,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做得還很不夠,下一步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智庫的建設,和相應團隊的建設,能夠把公益的一些現實的問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結合起來,不僅是從實用的角度,政策的角度,還要從公益本源出發,所以強調價值和文化,強調的是對公益本質的思考和研究。
善達網:推動在組織層面的轉型和改革面臨哪些問題?
王名:這方面的問題還很大,因為現在的很多公益慈善組織其實不是真正的來自民間,還有很強的官方背景和體制的背景。另外,很多的慈善組織并不見得就是基于公益而產生的,本身有很多市場或盈利的訴求,純粹的公益慈善組織有,但不見得是主流,不一定真正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話語權,這個過程是需要改革去推動它轉型的。
“現在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靠培訓,只能解決應急問題”
善達網:人才缺乏是目前公益領域面臨的一個瓶頸問題。
王名:對。現在我們講公益慈善缺乏影響力,很根本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專業性,我們缺乏專業的人才和團隊,項目的發展規模和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有限。而推動公益轉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進行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動學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為公益慈善領域培養高端的專門人才,這方面我們正在做一些準備。今年將開始招收公益慈善方向的專業碩士,并連續三年每年要招收10名博士后,為未來儲備人才,同時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希望通過這樣一些年輕優秀人才的加盟,能夠形成一個在人才培養方面,真正發揮骨干作用的師資隊伍。
談到學科建設,公益慈善現在本身還不是一個學科,我們這次特別請到了教育部的杜占元副部長參加我們的成立儀式,希望通過與教育部的合作,達成一種共識,因為公益慈善是中國非常有必要發展的一個新型學科,在這個學科的建設方面,包括北師大等其他的學校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一起共同推動一門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通過它來有效地推進專業人才培養的體制建設。
善達網:僅靠學科建設,能夠解決公益人才匱乏的問題嗎?
王名:全部解決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覺得一定要走體制化的道路,所謂體制化,就是通過學科建設來推動人才培養。而現在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靠培訓,這樣培養出來的一定不是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和主流人才。短期的培訓,解決的只是應急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的一種共識,專業人才的培養一定要通過學科建設來推進,下一步公益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走上學科建設的道路,如果不走,只能是邊緣性的推動,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跟大家一起,推動國務院盡快設立公益慈善方面的專業學位,包括碩士,包括本科,那么在這方面我們會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
另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目前在國際上,公益慈善也還是一個不能稱之為學科的領域,如果我們在人才建設和學科建設上超前一些,其實不光是影響中國,在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條件下,甚至可以影響國際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