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頻繁遭遇“×賤傷農”,一方面是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升,農產品消費正在從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另一方面是因為,過去那種重生產輕流通、重產量輕銷售的傳統,在新形勢下受到了沖擊,長期被掩蓋的農產品流通問題開始暴露出來。這種新變化,給農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要完善市場導向機制和宏觀調控機制。一些地方的農產品銷售難,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存在矛盾的體現。這就要求處理農村經濟工作的職能部門既要研究生產,更要研究流通;既要研究當地的農產品市場,更要研究全國乃至國際農產品市場;既要研究即期市場,更要研究潛在的市場;既要研究傳統市場又要研究“互聯網+”的運作模式。
其次,各級涉農部門應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市場問題作為農業生產的出發點和歸宿。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由量的要求轉變為更多地注重質的要求,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受追捧就是最好例證。農業生產結構要根據市場變化作出適度調整,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需求配置要素,組織生產。
再次,要加快新的農業科技應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科技附加值。現在市場條件變了,這就要求農業生產由粗放轉向集約,由數量農業轉變為質量農業,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現代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高質量、低成本的農產品來搶占國內外市場,并不斷擴大其市場份額。
在風云多變的市場經濟大潮面前,涉農部門需要多下功夫,當好農民進入市場的“向導”。要讓農民在選擇種、養殖項目上多一份自信與從容,少一份擔心與困惑。同時,建議廣大農民朋友,要學會按市場規律辦事,多掌握市場信息,切忌盲目投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