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慈善勢力1:一傳十 十傳百 百傳……
真人真事兒 可以效仿,有能力親身實踐
背景:北京順義有一個兒童村,村里大多是父母因犯罪被刑事拘留的孩子。有一個“中國市場總監同學會”成立了“愛心俱樂部”,不定期地組織數十人一起去兒童村送錢送物,幫他們植樹,陪孩子們一起玩。
杜竼 愛心俱樂部成員公關顧問公司策劃總監
TH: 第一次去時,兒童村的情況和你想象的一樣么?
杜: 還是有點吃驚,兒童村的經濟條件有限,孩子們的生活條件相當簡陋。但現在情況慢慢變好,在社會各方的幫助下,孩子們也住進了新宿舍。
TH: 你覺得他們最需要什么幫助?
杜: 很簡單,就是生活必需品。我曾在朋友的幫助下捐了80套內衣褲。另外,有些孩子從小沒有父母關愛,心理會有陰影,精神關懷也很重要。比如朋友過生日,我們買了蛋糕、食物去和孩子們渡過了快樂的一天。對于我的朋友,這樣的生日也值得紀念。
TH: 去過這么多次以后,你還能像最初一樣熱情嗎?
杜: 熱情逐步變得很自然,現在我們覺得不光要送送東西,看看他們,重要的是怎么讓社會更加關注他們,怎么能夠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幫助。
平民慈善,你也可以
■ 募捐。個人捐款捐物(不在多少,開始行動最重要)或介紹有經濟實力的朋友或公司幫助他們。
■ 宣傳。讓更多朋友知道,相信有心人就在身邊。
■ 探望。找個時間去看看,和孩子們玩兒半天。
“為資本家苦干多少年,等退休了一定要去做些真正喜歡的事,哪怕分文不賺想來也是挺‘爽’的狀態。算是聊以自慰吧。”
——白領A的心聲
寫字樓里的“非營利情結”
文/劉琪
194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的需要都可區分為五個層次,一種需要基本滿足之后,另一更高的需求就會產生,成為引導行為的動機。它們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即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可以從需要的層次探尋白領人群普遍存在的“非營利情結”:他們并沒有因物質豐裕而滿足,很多人會暢想某種“美好的遠景”,比如像A這樣,而這個“理想中的事”多半是非營利性的。
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之后,“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然出現。“自我實現”絕非可用金錢衡量,這是一種精神性的反饋。精神滿足會比物質滿足帶來更切實的愉悅和自我實現認同感。
理想總與期待的某種社會現實相關。也許個人力量不足以建立“理想國”,但至少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參與慈善(公益)行為的過程中,行動和精神上的付出得到了同樣精神性的回饋和交流,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得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