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644(2014)12-002-05
柴生芳,男,漢族,中共黨員。1990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1997年5月至2002年10月,赴日本國立神戶大學留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7月參加工作后,相繼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委辦公廳調研處、隴西縣政府、安定區政府、臨洮縣政府工作,歷任副縣長、副區長、縣長。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誘發心源性猝死,在辦公室休息時不幸去世,年僅45歲。
從貧寒出身到踏入燕園,從西北考古到東渡求學,從省城工作到赴定西基層,柴生芳的人生軌跡,是來自群眾又走向群眾的過程,是學成后離老百姓越來越近、最終融入其中的一條回歸線。他所走過的每一步,都飽含著一個農民兒子和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品質。
他是胸懷抱負的愛國青年
柴生芳1969年出生于甘肅慶陽寧縣一個農村家庭。自幼聰穎勤奮的他,是四鄉八里十分有名的好學生。家庭經濟的困難激勵他更加發奮地讀書,1986年高考,他以慶陽地區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在那里,他度過了四年充實而美好的大學時光,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積極參與各項集體活動,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積極、刻苦、樸實,有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好學生。
畢業后,柴生芳被分配到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這里他迅速成為重要的業務骨干,參加過不少重要的考古發掘和研究。1997年5月,柴生芳從考古所停薪留職,赴日本自費留學。到日本后,他邊辛苦打工,邊刻苦學習,憑著頑強和勤奮,獲得了神戶大學藝術史學專業碩士和文化結構專業博士學位。其間,他僅用了2年時間,就取得博士學位。這在日本極其罕見,因為,一般需要3到7年。
在日期間,即便學習非常緊張,生活十分艱苦, 柴生芳仍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參與社會活動。1998年他當選為神戶地區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副會長,2000年當選為會長,以及神戶地區華僑總會理事。他先后成功組織了長江流域大水災、臺灣地區大地震的募捐活動,組織了留學生集會抗議日本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等重大活動。他發起開展了“敦煌·絲綢之路的伙伴們”植樹活動,組織日本神戶華僑總會“中國西部大開發考察團”赴甘肅考察。
在日本,文化結構是研究前景非常看好的學科之一。加上柴生芳在神戶中國留學生時期的工作成績顯著,畢業前夕邀請他繼續留在日本就職的朋友很多,神戶大學也希望他留校。但是柴生芳心里放不下祖國,更放不下家鄉。面對同樣來自北京、上海、澳門、香港等地的邀請和優厚待遇,柴生芳不為所動,毅然回到生他養他的黃土地。
他是知民意暖民心的海歸博士
2002年10月,在留學回國后不久,柴生芳進入甘肅省委辦公廳調研處工作。在調研處,他政治立場堅定,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于2004年6月加 入中國共產黨。工作上,緊緊圍繞辦公廳工作部署和調研處具體安排,兢兢業業,盡心竭力,經常加班加點,高效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作風樸實,團結同志,光明正派。2003年被省委辦公廳評為優秀工作者。
2006年,柴生芳主動請纓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在這里,他實現理想抱負、施展個人才華有了更加直接而廣闊的空間。他沉下心來,一干就是八年。
做普通人,主動融入百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百姓,知其所想、急其所急。這一點,柴生芳傾其全力去做了。當選縣長的第一天,他就立下規矩:開門辦公。每天八點鐘,只要在辦公室,就敞開屋門,請老百姓隨便進入。對他來說,群眾來說事情,這是“送上門的社情民意”“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和“送上門的發展點子”。在開門辦公的同時,柴生芳更多的時候是主動走出去,一有空閑就奔赴田間地頭,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出門招商、回家下鄉”成了他工作的常態。在臨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幾乎跑遍了全縣300多個行政村,寫下了29本工作日記。記下了所走過的每一個鄉鎮、村社和困難群眾的情況,以及聽到的意見建議和他對發展的思考。他圍繞落實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根據調研情況將所有村分為扶貧示范村和潛力村兩種類型,標明發展方向,制作成地圖掛在辦公室的墻上,天天研究、時時琢磨,逐步形成了精準扶貧的思路。正因為他的努力,臨洮縣被省上確定為“精準扶貧示范縣”。
他常說,“干公事,民生是底線”。為此,柴生芳始終把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自己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遺余力推進各項民生實事的落實。針對多年來城區供熱矛盾突出、群眾意見大、上訪人數多的問題,在縣財政十分拮據的情況下,他頂住壓力,力排眾議,千方百計籌資融資,實施了城市集中供熱項目。這是臨洮歷史上單體工程投資最大的城建項目,總供熱面積300萬平方米,惠及城區住戶3萬多戶、10多萬群眾,得到了全縣一致好評。他心里裝著全縣的民生大事,也裝著“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幫扶對象的“小事”。茍家山村是臨洮縣北部最偏僻、最貧困的村子之一,人均收入僅有1500多元。最初確定縣領導聯系村時,柴生芳自己“挑”了這個村。兩年下來,他幫助聯系村硬化道路5.3公里,改造修繕了村小學,新建了村衛生室和文化室,修建了攔水壩,改造危房21戶。在他的引導幫助下,幾十座養殖暖棚修起來了,中藥材種植面積從幾十畝增加到上千畝,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他是實打實破難題的實干縣長
在定西的八年,柴生芳先后在隴西縣、安定區、臨洮縣擔任領導職務,分管過工業、交通、商務、文化、旅游、城建、執法、環保、開發區建設等工作。最多的時候在安定區,他分管17個部門和單位,工作異常忙碌。但無論多忙,他總是踐行著“出門招商、回家下鄉”和“開門辦公、馬上就辦”的工作方法,得到干部群眾的普遍贊譽。在隴西,他參與籌建了隴西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引進了總投資13.5億元的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在安定,他推進了安定工業園、定西現代物流園、定西馬鈴薯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促成了中國(定西)西部汽車 城、遠夢建材城等項目的簽約落地。在臨洮,他主持推進百萬畝土地整理、城區管道燃氣輸配工程等一大批項目,臨洮軍民合用機場、洮河大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個打基礎、利長遠的項目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等國家和省市規劃。一個個項目,就是一個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就是一條條造福百姓的福澤之水。
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臨洮縣政府多人回憶說,經常能看見柴縣長辦公室里凌晨12時以后還亮著燈。平時的工作中,除了外出考察、下鄉調研和公務接待以外,其他時間他始終堅持吃在單位、住在單位、干在單位,單位安排的集體公寓幾乎就沒有住過,全身心地撲在了工作上。
解決發展難題,造福臨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從副縣長到縣長幾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在他的努力下,臨洮躋身“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范試點縣”之列,爭取到1173.3公里的農村公路改造項目,相當于前幾十年公路建設的總和。在他的帶領下,實施了西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達到自來水管網全覆蓋,入戶率70%以上,基本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為了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問題,他反復協調與甘肅銀行簽訂了15億元的金融扶貧戰略協議,創造了以農業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統貸統還、群眾分散使用的貸款模式。抓危舊房改造,到中小學聽課,解決低保發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實事,為他贏得了“實干縣長”的美譽。
作為縣政府黨組書記,柴生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了“白天干工作、晚上集中學”的要求,先后組織縣政府黨組集中學習13次。他帶著虛心廣泛征求對政府工作和自己“四風”方面的意見建議,堅持自己逐字逐句撰寫修改對照檢查材料,累計修改14稿。在查擺問題環節,他針對大家對縣政府工作提出的176條意見建議,帶頭深入剖析,主動揭短亮丑,列出了詳實而又可行的整改措施。他下鄉進村調研更多了,項目建設一線督導更勤了,開會時間更短了,工作節奏更快了,他把整改的承諾無聲而又自覺地落實到了自己的實際行動上。在他的親自協調推動下,一批群眾反映上來的突出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柴生芳經常強調,要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不要以會議落實會議。秉持著這一理念,8月14日夜,柴生芳將兩個月的縣政府常務會議合并在了一起。這次連夜召開的會議,研究了全縣雙聯行動開展以來重點幫扶單位幫扶情況進展、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籌建綜合性食品藥品檢驗機構、成立縣第三實驗小學等22個重大議題。“這些事情都要抓緊辦,不能拖,拖了影響全縣發展,拖了對不起全縣老百姓的期望。”柴生芳就是這樣加班加點、拼命工作,全然不顧自己當天已連續工作17.5個小時,也全然不顧10天前醫生已診斷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告誡他病情嚴重一定要立即治療。
他是拒濁富守節操的人民公仆
柴生芳對自己要求很嚴,從不接受他人財物,甚至使人覺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經常說:“如果我愛財,我就不從國外回來了。”他坐的車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筆記本外,再無他物。柴生芳反復叮囑妻子祁雪莉:“隨便收別人的東西,咱們就離婚”。這個底線,他倆一直在堅守。“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這是柴生芳的座右銘,更是他對清白做人、清廉為政的恪守。他始終堅持吃在食堂、住辦公室,單位統一安排的公寓幾乎就沒住過。他說,“一個人,一張床,吃住在單位,工作生活都方便。住那么大房子,太浪費了。”
到村上調研,他經常自帶饃饃和水,有時候入戶路遠不能回縣城時,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頓家常飯,臨走時總是不忘支付飯錢。
在生活中,他是個十分樸素的人,習慣于讓妻子把破了的襯衫袖口、領子修補了再穿。他長期在外工作,母親去世多年,父親與哥哥一起生活,他 們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會漏水,至今也沒有來得及翻修。
在柴生芳的每一本筆記本扉頁上,都寫著“此木生芳”四個字。他曾多次向周圍朋友說,此木生芳,那一定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好。這個看似樸素,卻折射出對自身使命很高定位的追求,就是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用一生去踐行了這個要求,做得樸實無華卻又轟轟烈烈。
他去世后,多家媒體對他的先進事跡作了宣傳報道,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關注,分別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度挖掘先進事跡,加大力度進行宣傳。中央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對做好這一典型宣傳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央宣傳部確定他為全國“時代楷模”,是“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優秀代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及時做出批示,要求樹立典型、深入挖掘、廣泛宣傳。8月26日,中共甘肅省委決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學習。
歸來北大兮獲殊榮
全國“時代楷模”、北大學子柴生芳,今天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到”了他的母校——北京大學。2014年12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大學和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時代楷模”柴生芳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1986年,柴生芳從甘肅寧縣一個貧寒農家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學習,1990年畢業。在北大老師和同學們眼中,他為人正直善良、待人誠懇,樂于助人、熱愛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深得師友們的信賴與喜愛。
柴生芳不幸逝世后,北京大學開展了一系列學習和追憶柴生芳的活動。在2014年新生開學典禮上,北大校長王恩哥把柴生芳作為“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介紹給每一位新入學的學生。今年9月,北京大學組織了以“用生命詮釋信念,用行動鑄就楷模”為主題的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學習討論會。他生前所在的考古系的老師和同學,還舉行了一系列的追思活動。
今天,冬日的北京已經寒意陣陣,但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的月亮廳里,溫暖的愛流卻不斷涌動。隨著報告團成員深情樸實的講述,北京大學的近200名師生又一次追思、緬懷這位北大校友。
臨洮縣副縣長郭海蓮,臨洮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龍小林,柴生芳侄子、蘭州大學教師柴裕紅,臨洮縣辛店鎮茍家山村雙聯戶代表龔彩琴、甘肅日報社記者宋振峰等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分別以《我的“好班長”》《人生路上的好導師》《我有一個好五“大”》《柴縣長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當下中國有這樣的脊梁》為題,講述了柴生芳同志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跡。
臺上,講述人情到深處抽泣哽咽;臺下,聆聽者情不自禁淚水盈眶。人們用一次次熱烈持久的掌聲,表達對柴生芳這位“時代楷模”的崇高敬意。
“柴生芳是隴原大地成長起來的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優秀代表,是干部群眾說起想起就熱淚長流的中國好人,是甘肅人民引以為豪的時代楷模,更是北京大學引以為傲的杰出校友。”北京大學宣傳部部長蔣朗朗說,“我們要記住柴生芳,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夙夜在公、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因為他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當年在北大讀書期間所立下的‘求學報國為民’的偉大理想。”
感動在傳遞,責任與使命在升華。聆聽了報告后,柴生芳不忘初心、回報家鄉的堅定選擇,不顧道路泥濘,深入走訪全縣最偏僻村落等事跡,令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大四學生孟怡然非常感動。這位“90后”年輕女學生對記者說:“柴生芳學長身上具有北大人濃郁的家國情懷。我們北大人要學習他精神上的閃光點,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加強實地調研,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不斷開拓進取,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報告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還授予柴生芳“文伯開誠”特別院友獎。
人物簡介:
柴生芳同志,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甘肅寧縣人,中共黨員,1990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
2014年8月15日凌晨,當時為臨洮縣縣長的他,因為加班開會后在宿舍休息,誘發心源性猝死,年僅45歲。 (責編 侯倩茹)發表于《中國學術界》2014年第十二期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