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習總書記的深情表述,質樸厚重,凝結著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深沉大愛,彰顯了我黨的高尚追求,展現出一位大國領袖的使命擔當和為民情懷,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
而今在道家圣賢莊子故里的安徽蒙城,也有一位習總書記執政理念的追隨者——安徽保堂置業集團董事長陳保堂先生。
安徽蒙城位于渦水之畔,古樸厚重,滔滔渦河水哺育出了眾多俠膽志士,自問鼎天下,逐鹿中原、烽火滔滔以來,又常為兵家必爭之地,金戈鐵馬聲中淬煉出蒙城人民強悍武力的尚武風氣。女英雄劉金定金刀紅馬戰南唐,清朝武探花陸鳳翔彪悍驍勇,愛國名將馬玉昆血戰平壤等英雄人物枚不勝舉。循著先輩的足跡,1994年習武數載,譽滿江湖的少林弟子陳保堂,以弱冠之姿回鄉創辦華東武術學校,由此開啟了他躬耕蒙城25載,以拳拳赤子之心回報鄉梓的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1994年華東武校創辦初期,資金不足、沒有場地,幾經輾轉落戶到蒙城莊周職高校園內,借用職高宿舍15間瓦房起步,創業艱辛,困難重重,但陳保堂初心如一,用信念和汗水澆筑著華東武校的成長。為了武校能夠運轉,陳保堂白天是教練,在訓練場上揮汗成雨、一招一式認真教學;晚上是大門保安,為了學生安全,隨便找一張藤椅,在值班室里一呆便是一夜。可是,即便是這種情況,他仍義無反顧的開啟了“慈善之路”。在學校成立了“希望工程班”,用以收留蒙城周邊縣市孤苦無依的適齡兒童,特招入校,在校期間的學雜費等一切免除。
自2010年開始,他又安排集團公司以安徽省民和置業有限公司的名義每年捐助24名貧困大學生,每年每人1萬元,直至畢業。截止到2018年10月底,已累計捐助資金達311萬元。同時,陳保堂還積極為蒙城縣的各種公益事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2019年春節剛過,蒙城縣立倉鎮一對貧困小姐妹的事情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陳保堂先生的高度關注,他當即安排專人跟進聯系,與其家人用心溝通,表示愿全力資助這對困難小姐妹,若家人同意可把這對小姐妹接到保堂教育集團旗下的品牌學校——蒙城九中就讀,學習、生活費用全免。
這對姐妹到校后,陳保堂又叮囑說:“孩子大了,要注意保護她們的心理健康和隱私,不要刻意,要像對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但凡有一點辦法,都不會有人愿意接受特殊照顧的。”舐犢之念,感人之深,令人為之動容。
很多人不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問他原因,他總淡然地說:“我心軟,聽不得別人因家貧而上不起學,想到她們,我便會想起當年的自己,想到那種無法言喻的苦,雖然現在創業也很艱難,但我們仍要堅持奉獻,要讓她們覺得一直有人在關心著她們。”
“無我”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帶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表現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追求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無我”,其實是“真我”、是“大我”。
有些話說起來很輕,但做到卻很重。而陳保堂先生,不論是從艱苦創辦百十人起步的華東武術學校開始,還是到現在擁有五大主營板塊、安置就業人員超千人的集團公司掌舵人,變的是規模,不變的是一如既往的純樸與善良,是對困難群體的關注和給予。他始終以一種“無我”的境界,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他的承諾,深播著愛的種子,感恩著時代。
回望陳保堂的向善與執著,不是偶然,更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種融入骨子里的厚實與情懷,這種根植于內心深處的善良,如影相隨。
《莊子·逍遙游》有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宋代著名思想家王安石在“題清燕堂”時也有詩贊:“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后世風”。
陳保堂先生與生俱來的厚重與堅韌品性,恰恰是這種豪邁灑脫、淳厚之風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