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孔東梅:讓公益成生活方式
2019-08-23來源:公益時報
       8月16日至18日,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峰會在天津舉行,作為特邀公益媒體,《公益時報》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論壇期間,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的出現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外孫女。

       今年,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8月18日上午10點,結束了公益論壇的演講后,孔東梅在酒店的一間休息室里接受了《公益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讝|梅身著暗紅色套裝,晶瑩小巧的珍珠耳環點綴,及肩的黑發蓬松微卷,雙眸深邃幽黑,下巴上那顆特征明顯的痣讓人很容易就聯想起她的外公毛澤東。孔東梅臉上始終掛著恬淡的微笑,這種笑容很自然地營造出一種令人松弛舒服的環境。采訪就這樣開始了。

       “你這樣舉著采訪機累不累?要不放下,或者可以坐得再近一點?”交流開始沒幾分鐘,孔東梅忽然停住了——她發現記者坐得距離她有些遠,一直抬手舉著采訪機采訪,于是她輕聲提醒記者?!豆鏁r報》記者采納了她十分貼心的建議。

       孔東梅的講述從基金會為什么要建構科學公益項目開始。她覺得中國有一批特別有天賦、又對科學充滿好奇和熱情的青少年,但限于沒有條件和平臺,所以無法將其稟賦予以挖掘、潛力得以釋放??讝|梅說自己的想法很純粹,就是想給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搭建一條通往科學世界的天梯,探索未來更多精彩的可能。

1_副本
孔東梅出席并頒發“吳瑞獎學金”

       憶及與公益攜手的淵源,孔東梅對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創始理事長王小梅十分感念,當年她就是受到王小梅的感召成為美疆基金會的志愿者。盡管對接的公益項目遠在新疆,且每次項目探訪都要歷經波折辛苦,但王小梅這位“公益引路人”的執著和堅定讓她感動,也讓她從此義無反顧地開創了自己的公益之旅。

       在孔東梅看來,邊疆的孩子們心智之聰慧靈動一點也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在音樂舞蹈等方面更是凸顯出不凡的藝術天賦。正因如此,孔東梅后來下決心將美育和藝術培育納入公益項目的整體設計。孔東梅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能領悟和擁有“美和藝術”這樣內涵豐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內在元素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以豁達包容的心胸去面對,在積極樂觀地想辦法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時,依然葆有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的能力。

       這些年做公益,孔東梅不知不覺也成了“孩子王”。她告訴《公益時報》記者,自己現在也助養了一個柯爾克孜族小姑娘,漢語名字叫“孔小美”。這孩子聰明漂亮,能歌善舞,學習也非常努力,現在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仔∶婪Q孔東梅為“孔媽媽”,跟她女兒也結成了互助伙伴,兩個小家伙經常通信,感情甚好——講到這一段的時候,孔東梅笑得很開心。

       “你的外公毛澤東留給你的印象和家風傳承是怎樣的?”采訪至尾聲,記者問孔東梅。 “我們的家風就是‘認真做事,低調做人’。”孔東梅說,“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讓公益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教育•扶貧

       《公益時報》:目前教育扶貧已經成為不少公益組織力推的項目。東潤基金會探索和推動的“山村幼兒園”、“留守兒童夏令營”等公益項目有何特色?

       孔東梅:從項目創立伊始,我們就希望可以打破一些疆界,希望能對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貧困生,城市打工子弟、鄉村留守兒童等領域的問題都有所助力和推動,對困境兒童在音樂、藝術和美育方面的幫助和支持也是我們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之一。我們并不固守其中某一方面,而是希望通過實踐,加強這些領域的橫向交流和多維互動。我們基金會發起開展的一些公益項目,也是緊密結合當地特色來策劃設計。

       比如新疆、云南這些地方的孩子,本身就有很好的傳統優勢,某些方面的藝術表現力可謂與生俱來,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保護和傳承好本民族傳統的藝術文化,同時又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思維,以及人文素質方面的一些培養方式和方法逐漸帶到這些邊遠地區,讓這些要素成為他們學習成長中的一種有力補充。希望通過我們的嘗試和努力,能夠幫助這些孩子快樂的長大,將來可以順利融入社會生活,發展成為具有健康和完整人格的全方位人才。

       這些年來,在一次又一次的邊遠地區公益項目探訪過程中,我發現,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生活環境,當地孩子們的眼睛里都閃爍著一種圣潔的光芒。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開展公益項目的同時,其實就是和當地民眾、特別是和孩子們交流溝通的難得機會。我們充分尊重當地優良的文化傳統,同時也將一些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傳遞給他們,啟發他們對這個世界不同角度的認知,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不斷進步和提升。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孩子們回饋你的一定是驚喜和欣慰。

       這次亞布力論壇開會的過程中,我就收到了讓人特別高興的消息:之前我們資助的幾個學生今年都考上了大學。雖然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偏遠的邊疆地區,但他們求知欲都很強,特別愛思考、愛學習,他們就像默默生長在巖縫里的無名小花,只要你給他們一點陽光雨露,他們就能量十足,盡情綻放。

       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和幫助一個孩子,還是要走進他們的家庭中去,你會感知到很多站在遠處或高處無法感知的東西。只有在對當地環境、人文和發展現狀等綜合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所求,才能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所以從教育入手,培養和助力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這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務求細致,決不是說你去做公益就是簡簡單單地走個過場就完了,這中間有太多需要我們踏踏實實俯下身子去做的事情,這些感悟也激發了我對公益項目的建構和內容設計等方面的靈感。

       其實這些年來,最打動我的,還是那些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對外面更為寬廣和美好世界的渴望,他們眼中閃爍的那種希冀和憧憬,是始終推動我不懈前進的最大動力。所以,回到我們做公益的本源和初心,公益這項事業確實是非常偉大的。

3_副本
孔東梅與獲得“疆愛啟航”東潤獎學金的同學合影留念

       為了鼓勵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困的少數民族高中生更好地學習,我們在新疆克州地區實施了第一屆“疆愛啟航”東潤獎學金項目;2018年,我們又將“疆愛啟航”東潤獎學金項目拓展至北疆哈薩克族及維吾爾族聚集的伊犁州地區,做到了“疆愛啟航”項目南北疆的雙覆蓋。2019年,我們將項目資助范圍從高中生擴大到小學生群體,惠及學生累計達3220人。

       《公益時報》:為何要將美育、藝術培育這樣的教育方式嵌入到你們公益項目的整體設計中?

       孔東梅:身處貧困的兒童受環境的局限,很難有非常強大的自我覺醒意識來突破這種局限。而美育或藝術都蘊涵著戰勝貧困的強大力量,它賦予身處貧困中的兒童以驕傲、自信與尊嚴。只有當這些孩子建立了信心,開闊了視野,才能把握命運的軌跡,看到更遠的世界。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能領悟和擁有“美和藝術”這樣內涵豐富且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內在元素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以豁達包容的心胸去面對,在積極樂觀地想辦法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同時,依然葆有愛他人、愛這個世界的能力。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無形的力量,它就深埋于每個孩子的心底。我們要做的,就是啟發他們感知和擁有這種力量,因為它是讓我們生命得以完整和美好的珍貴之物。

       《公益時報》:據你觀察,目前我國在教育扶貧過程中應在哪方面給予更多資源和政策傾斜?

       孔東梅: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已經非常大了——國家投向貧困地區的扶持資金在逐年加大,農村校舍蓋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有些甚至可以媲美城市學校,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投入和普及也在逐漸鋪開。但就農村地區教育的軟實力來說,目前還十分匱乏和不足,這里面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比如說,教師的編制、工資發放和福利待遇等等,能否作為一項基本保障納入到國家相關政策體系當中?因為這些都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優劣和教師隊伍的穩定,只有教師們踏實了、安心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中去。如果這些老師們動輒要為基本生活而發愁,甚至工作之余還想著四處打零工賺點生活補貼,那我們的鄉村教育是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的。

       《公益時報》:你專職從事公益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東潤基金會這幾年的發展可圈可點。作為理事長,對團隊工作你有什么基本原則嗎?

       孔東梅:管理好一家基金會很不容易——職業認知、專業素養、知識積淀以及團隊調度的能力都不可或缺。我始終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工作一定要做扎實。

       就工作愿景來說,幫助那些有夢想有追求的孩子們圓夢就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夢。所以我對所有公益項目的安排和要求,就是務求細致和扎實,細到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每一個數字、每一個家庭等等。有些機構做公益項目可能連項目實施地在哪兒都不清楚,甚至從來沒有去實地探訪過。有些公益組織動輒將本機構的項目體量和規模說的很龐大,聽上去似乎很唬人,但我覺得這還不如扎扎實實培養幾個孩子有實際意義。

       走到今天,我愈發堅定了一個信念:我們做公益就是腳踏實地,不追求虛幻華麗的數字,即便培養幫扶的只是少數人,只要對孩子們真正有所助力,那這件事就沒有白做,同樣有價值、有意義。

       科學•公益

       《公益時報》:東潤基金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科學創新公益項目。之前十余年,你一直助力“丘成桐科學獎”、現在又提供對“吳瑞獎學金”的項目支持。其實科學公益項目的執行難度遠超其他常規項目,東潤基金會為什么要知難而進?

       孔東梅: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想保持這種蓬勃的發展勢頭,下一代的教育必須跟得上,才能與時俱進,始終煥發前行的生機和動力。就我國傳統而言,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我覺得,我們的青少年在傳統教育領域之外,還需要一個更高、更好的平臺,幫助那些富有天分又特別熱愛科學的孩子能有機會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十多年前我結識丘成桐教授的時候,他就提出上述觀點,可以說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作為國際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擁有一顆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他很早就回到中國,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為中國發展做些事情。

       2008年,丘成桐教授與陳東升先生聯合發起設立“東潤丘成桐科學獎”,由我來捐資推動并助力其發展。我們開展項目合作的十余年間,吸引了包括清華、復旦、浙大、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學及廣大海內外中學、中學教師、中學生及學生家長的關注和積極參與,發掘和培養了一批一流的華人青年學子,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科學家關注這一項目并擔任競賽評審委員。應該說,這些年來取得的成績還是讓我很開心、很欣慰的。

4_副本
孔東梅出席并頒發“東潤丘成桐科學獎”

       《公益時報》:你認為推動類似“東潤丘成桐科學獎”這種包含科學競賽元素的公益項目最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孔東梅: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公平性。“東潤丘成桐科學獎”設立后的多年里,項目影響力日趨擴大,很多相關機構不斷聚焦其發展,海內外人士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參與人數也日益增多。越是這種情況下,項目的推動越要體現出很強的公平性,充分彰顯評比的公開和透明。丘成桐教授之所以努力將一大批國內國際頂尖的數學家、科學家、以及國際大會的主席、副主席,甚至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邀請參與到我們這個獎項的評比當中來,一則凸顯項目團隊的專業陣容,二則體現出該項目的學術含量和高規格高層級。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建構最為開放和包容的平臺,盡心盡力地尋找那些有天賦、愛科學的孩子們,幫助他們搭建起通向科學世界的天梯,最終成長為他們應該成為的美好的樣子。

       家風•軌跡

       《公益回報》:毛澤東是你外公。多年來,你的家風傳承是否也潛移默化影響了你對“公益”的認知?

       孔東梅:那肯定是的。我母親曾經跟我講起,那時候我的外公毛澤東是怎么教育他的孩子們的。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作為一個偉人,我外公會對子女非常嚴厲,其實并非如此。我外公生活中是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呵護有加。一方面,他教育子女要低調做人,另一方面也非常關心子女的成長和教育。我們的家風就是認真做事,低調做人。我外公要求我母親、姨媽、舅舅這一輩,都必須戒驕戒躁,要經常為他人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務實,那就必須摒棄高調浮華的東西。所以,就當下我做公益來講,我只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公益時報》: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對你今天投身公益有何影響?

       孔東梅:其實在海外很多國家,公益慈善已經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他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當中了。你會發現,很多孩子一放寒暑假,就通過打工的方式掙點零錢,然后把這些錢捐給一些公益慈善機構,那一刻他們都覺得很驕傲很開心,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到了有需要的人。在他們看來,富人做慈善理所應當,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大手筆的參與慈善,做的都是引領國際慈善潮流的事。但與此同時,公益和慈善也并非富人的專利,而是人人皆可為的平常事。

       再看目前咱們國內,這方面也越來越有著社會化普及的趨勢。比如騰訊發起的99公益日,企業可以參與,慈善家可以參與,普通民眾也可以參與,即便是捐一塊錢兩塊錢,也是對公益慈善奉獻了愛心,這種公益慈善意識的萌芽和啟蒙最是彌足珍貴,這種理念也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升和進步。我希望和所有的公益同道一起努力,讓公益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