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25日,“對話‘黔系列’——2019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走進貴州”系列活動在貴陽舉行。23日,中益善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邢達在“民族品牌面對面”全媒體訪談中,分享了其利用“互聯網+公益+金融”網絡共享平臺實現精準扶貧的經驗和感悟。
互聯網+扶貧以平臺優勢賦能精準扶貧
由中益善源運營的“公益中國”平臺是中國銀行(3.560, 0.04, 1.14%)運用“互聯網+扶貧”思維,融合公益理念、市場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服務、區塊鏈技術開發的精準扶貧共享平臺,也是貧困地區農產品(5.400, 0.00, 0.00%)產銷對接的直通平臺。在發揮作為部委、企業、地方政府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管理工具功能的同時也為助力個人、組織參與消費扶貧等公益活動提供綜合性服務。
據邢達介紹,平臺建設的初衷是為了幫扶中行定點扶貧的陜西咸陽北部四個縣——旬邑、淳化、長武、永壽而推出的內部員工個人購買和行內集中采購的平臺。因為使用效果好,發展至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共享平臺,使用者包括國家部委、央企和地方政府等。
邢達還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中益善源在助力貧困戶、貧困地區以及當地產業時的具體思路和成效。在幫助貧困戶自立實現長效脫貧方面,平臺支持并鼓勵有能力的貧困戶開展自營,對其產品進行重點推薦。旬邑縣太村鎮劉家村貧困戶——65歲的喬雪梅自2016年開始在平臺自營,在平臺專人輔導以及當地助理人的協助之下,銷售總額達31805元,并在去年蓋上了新房。她逢人便說中國銀行同貧困群眾心連心。
在幫助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方面,平臺為當地的扶貧產品拓展銷量,助力當地產業的發展。在淳化有一位名叫王峰的助理人,他的企業生產香菇、木耳,為當地貧困戶解決就業。入駐平臺以來,不僅產品供不應求,對貧困戶的雇傭規模也顯著增加。該助理人還創新經營方式,與290個貧困戶開展聯營工作,施行包銷政策。2018年該助理人又投資新增了大型機械化烘干設備,助力當地產業扶貧的發展。
在優化貧困地區經營環境方面,邢達介紹了中國銀行幫扶的旬邑縣的案例。當地的電商產品由于高昂的快遞價格而降低了整體競爭力。中益善源平臺發揮發貨量大的優勢,幫助當地建立運營中心,將當地的快遞起步價由9元/3公斤降至6元/3公斤,有效提升了當地電商產品的競爭力。
做開放平臺集同道之力激發公益扶貧效能
“平臺主張‘誰用是誰的’,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平臺、一個工具,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做扶貧做公益。”邢達說,“在消費扶貧工作中,最難的不是搭建技術平臺,而是供給端的運營和服務,使用者得把購買力放到平臺上來,需要在給他們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把供給側的產品包括服務等相應的東西做好,這是整個消費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平臺是開放的,現在服務的部委和央企的工作任務相對較重,最主要的是能夠把好產品放到平臺上,讓它持續向好的方向發展。”邢達表示,目前和平臺聯盟單位的合作模式,是通過員工個人購買和集中采購,實時記錄其消費扶貧數據,實現與定點扶貧地區的點對點精準幫扶,協助聯盟單位打好脫貧攻堅戰。同時,也與其他互聯網平臺合作,挖掘其扶貧、公益需求,慢慢復制到其他用戶群體。
邢達表示,此次參加“對話‘黔系列’”活動,就是要來貴州尋找好產品,通過“公益中國”平臺,把具有貴州特色的酸湯魚、茶葉、刺梨等優質產品推向更多用戶。
新華社與貴州省于2018年5月共同啟動“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品牌行動。一年來,雙方融情融智、聚心聚力,通過“黔系列”品牌研討會、“黔系列”預選品牌展示推介會、“黔系列”品牌采風行、中國品牌日“黔系列”品牌推介活動、“黔系列”品牌100強征集評選等一系列活動,強化“黔系列”品牌深入人心,推動“黔貨出山”初見成效。本次活動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和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