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很少有成功的商人自稱儒商了。“儒商”這個概念本來就只在漢語文化圈中出現。在歐美沒有儒家,而是商人本來就是要逐利。那么在當代,真正的儒商是什么?是在利益面前,依然保有人與物之間“整體”、“和諧”、“良心”考量的商人,這才是儒商之所以冠上“儒”字,而非單重“商”字的原因。
而儒商的性格延續到當代,正是近年來企業所談的“企業社會責任”所標榜的精神。這種精神代表了企業不僅僅只追求利潤,而會思考到解決社會問題,將企業責任放在企業謀利之前。這或許才是真實的儒商精神。
而奕齊集團董事長馬奕謙就是這樣一位“儒商”。在他的帶領下,奕齊集團作為一家有十幾年歷史的企業,并沒有在公司的成長期放棄對社會責任的踐行、對弱勢群體的幫助,仍舊堅持著“奕世載德,不忝前人”的企業文化,以自身作為表率,在慈善事業中貢獻力量,踐行著社會責任。
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馬奕謙的想法很簡單,作為企業的掌舵人,馬奕謙在對員工、對客戶有責任的同時,對社會也有著責任,而這份責任在他看來,是由心而生的,不需要刻意的培養和強調。甚至,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隨著企業的壯大還在增加,“是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馬奕謙解釋道,當一個企業剛起步時,可能是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而當壯大到一定程度時,基本生存早已滿足,企業家能回饋社會的事就越來越多。
奕世載德,既是貢獻社會,也是實現人生價值。馬奕謙曾多次組織公司同事趕赴大別山,為山區的孩子送去溫暖,送去繼續學習的希望,不斷將愛和希望傳遞給社會大眾。同時長年資助留守兒童,提供每年的教育經費,使他們能夠安心地繼續他們的學業和生活,并提供他們來公司實習就業的機會。他還將每年1月7日定為“奕齊公益節”,帶領奕齊集團通過各種渠道參與社會慈善和公益活動。
公益慈善不僅僅是說出來的,而是要身體力行去做的,正所謂“公益是一種本心。”近年來,馬奕謙在大力發展企業的同時,不忘本心,帶領集團以及全體員工積極投身到公益慈善事業中,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溫暖的關愛,真正彰顯了“儒商”的情懷。
做公益源于本心,這也是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該有的初心。無論是作為企業家,還是作為慈善家,馬奕謙都始終堅守初衷。一手發展企業,一手踐行公益慈善,他以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盡綿薄之力。
現如今,馬奕謙帶領著奕齊集團不斷向前大踏步發展,旗下的上海奕齊影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在影視制作、影視投資、影視發行、藝人經紀等不同影視領域開疆擴土。近日,馬奕謙更是作為奕齊集團的創始人參與出品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大片《攀登者》,在群雄爭霸的國慶檔電影市場占據了很高的話題度。在馬奕謙的帶領下,奕齊集團形成了高效科學的管理體系,致力于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公眾公司和影視文化產業集團。
百年企業要走的路一定會遇到很多坎坷。相信在未來,儒商的格局、企業文化和一直扛在肩頭的社會責任都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讓奕齊集團成為馬奕謙心中的“令世人敬仰的偉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