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敬一丹:懷舊為了銘記DNA
2019-10-17來源:公益時報
       “你有高興的事嗎?”“沒有。”“那你有心事跟誰說呢?”“沒有誰。”“你給你媽媽打電話嗎?”“沒有。沒有媽媽電話號碼。”“那你有事怎么辦呢?”“不怎么辦……”

       這是2006年8月,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與《新聞調查》欄目組在四川農村采訪留守兒童時,一個9歲男孩與她的對話。

       2006年,《新聞調查》播出了這期留守兒童節目。
       
       “當時采訪的時候,我就又心疼又擔心——一個9歲的孩子,跟人交流的時候竟然有如此深的隔閡和距離,將來他會變成什么樣?”

       時隔13年后的2019年8月末,在河北沽源某酒店大堂一個安靜的角落,敬一丹回憶起當年采訪過的那幾個留守兒童,依然充滿牽掛,心緒難平。

       作為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央視主持人之一,敬一丹在《焦點訪談》工作了整整20年,與她名字和時間軸相關的還有《一丹話題》《東方時空》《新聞調查》和《感動中國》等幾檔知名電視欄目。穩健大氣又不失感性細膩的主持風格,讓她成為許多觀眾心目中值得親近和信賴的“國民大姐”。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點訪談》。同一天,媒體公布了她正式退休的消息。其后為數不多的幾次媒體采訪中,敬一丹被問及最多的就是“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會去做什么”之類的問題,她的答案幾乎都與公益有關。

       走下央視主播臺的近五年間,敬一丹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了公益,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選擇。她的丈夫、華泰保險公司董事長王梓木攜團隊發起的“小小鉛筆”公益項目于2014年啟動,以偏遠農村地區的支教活動為主,至今已堅持六年,先后走過20個省、市、自治區,幫扶國內34所學校。這些年來,敬一丹也一直是該活動的忠實參與者。此次與《公益時報》記者面對面,就是緣于“小小鉛筆”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寄宿制小學的公益探訪。

       那么如何看待公益?“公益的內涵絕不僅僅是給予,真正深入公益的人都會覺得,其實自己從中獲得的更多。”敬一丹如是說。

f84d90ab46b34507a35fcd6b3da9fa04_b
《新聞調查》原班人馬重回故地

       公益本真:獲得遠遠大于給予

       《公益時報》:很多人站在外緣看公益,覺得很熱血、很激情,但真正深入其中去做公益項目的時候才發現并不容易。這方面你有沒有體會?

       僅就“小小鉛筆”這個公益項目而言,從最初立項、設計及至聯絡溝通這些前期的具體工作,我并沒有介入,但在后期參與過程中,我是有思考的。“小小鉛筆”公益活動立足于教育,主要體現于支教。而隨著近年國內教育發展形勢的變化,我們的支教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小小鉛筆”最初是給孩子們建電腦教室,捐贈一些文具和學習用品,盡可能提供一些物質幫助。隨著時間推移,你會感覺到,現在即使是一些窮鄉僻壤的鄉村學校,對物質的需求也不是唯一的,有的學校其實更需要另外一種支教,比如有關素質教育的一些內容,比如拓展孩子的視野,還有怎樣才能給孩子更多快樂,這些更多屬于精神層面的助力和支持,可能是當下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為需要的。

       我在“小小鉛筆”活動中跟孩子們交流的主題是“我要說”。我告訴孩子們,“我”,意味著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你生在城市或農村,不管你身處光鮮之地或無名角落,你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要”,你要有愿望,要有作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各種追求和欲望,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愿望;“說”,你要有自己的表達。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才能,每個人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是通過繪畫、跳舞、唱歌等這些藝術的表達方式呈現自己,而說話則是一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不管將來做什么,它都應該是一種基本能力。所以我對孩子們說:“你們要勇于通過說話來表達,我也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潛質。”

       現在每當我走到孩子們中間,這(鼓勵每個孩子大膽表達自我)就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我覺得這件事的意義甚至超過了送給他們一些文具或者其他物質上的幫助。

       這次我們來張家口開展“小小鉛筆”活動,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除了給當地學校捐贈電腦教室以外,華泰保險還和中國兒童中心合作,請來美術老師,送給孩子們十個月的美術課支持,既培養孩子們的美術素質,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美術老師。我特別欣賞這種做法,這就是適應今天需要的一種支教。在此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的支教要如何做到“雪中送炭”?其實這個“炭”是因校而異、因人而異的。

3-191015145339528

       忠實記錄:媒體人助力社會進步

       《公益時報》:作為央視資深主持人,你經歷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等最重要的幾個節點。你曾說“道德問題”一度成了自己職業生涯中最為困惑的事情,不知道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你是否有了答案?

       敬一丹:只有探尋,沒有答案。我們做的每一期節目都不是句號,都是逗號、刪節號,都等待著下一個探尋。當年我辦《一丹話題》的時候,是把一些問題停在了道德問題的層面,然后我就去了《焦點訪談》。到《焦點訪談》之后,依然有一些問題是持續關注的,好像幾乎是我從業一直到退休,這么多年始終在持續關注某些相同的問題。比如說教育、貧困,而且教育和貧困經常是纏繞在一起的,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記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媒體人該做的。記錄它,不一定能夠解決它,但記錄它可能會喚起更多人對它的關注,也許可以推動它往前走一步,走一步也是好的。你不可能說,我們做一個節目就能促成一個問題徹底解決,那就對我們這個工作認知過于簡單了。

       留守兒童剛剛出現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這種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它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最終引發了個人命運問題。最初我做經濟節目的時候,關注的是流動人口,那時候這個群體被稱為“農民工”,再后來叫“進城務工人員”,這些稱呼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停地變化。當這些人慢慢在城市增多,不知不覺他們身后也多了一群孩子在出生和長大,留守兒童出現了,同時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務工人員的孩子也出現了,打工子弟群體因此形成,這些我一直都在關注。

       13年前我曾經做了一期節目就叫“留守兒童”,今年8月初,我到四川回訪了13年前我采訪的三個留守兒童。按說13年后的我已經都退休了,為什么還要去回訪呢?因為我退休的時候曾寫了一本書叫做《我遇到你》,在那本書里有一章叫“草樣年華”,這一章里收錄的都是我采訪過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是有著不同的困境,都是在很邊緣、很角落的地方默默生長著,有著像草一樣強大的生命力,但有時是被忽略的。他們不是“花樣年華”,他們是“草樣年華”。比如說“艾滋孤兒”、麻風村的孩子、被忽略的女童、打工子弟和留守兒童。

       那時候我就想,退休以后,是否能有一種方式讓我與他們再度相遇。我特別想知道,在這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后來的他們變成了什么樣子?他們個人的命運會怎樣呢?他們個人的變化又折射出社會的哪些變化呢?終于,就在這個夏天,我和《新聞調查》的原班人馬,又回到了四川的邛崍和遂寧,去尋找我們當年采訪的留守兒童。這三個孩子都找到了,他們都已經長大成人,有的已經成了媽媽。我很欣慰的是,他們還好,沒有像我當年擔憂的那樣,成為“問題兒童”。

       但現在問題是,他們的孩子又成了新一代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仍在外打工。變化在于,新一代外出務工者所從事的工作,不像父輩那樣蓋房子、修路等單純出苦力的體力工種,他們現在做的是安裝互聯網寬帶、開塔吊、設計城市街道的廣告牌等相對富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而且他們擁有了非常便捷的通訊條件,可以每天和自己的孩子視頻,這就使得孩子不像他們當年那樣,有那么多的思念之苦,以至于帶來性格上的封閉和扭曲。
       
       深度報道:保持個體深層思考的鏡鑒

       《公益時報》:當下新媒體的發展很迅猛,傳統媒體被碾壓的發展空間愈加有限,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碎片信息發布的集散地。作為資深的新聞媒體人,你覺得這個時代還需要深度報道嗎?

       敬一丹:當然需要了。如果沒有深度報道,如果我們都是停留在很淺層次的思考,時刻處于那種注意力很分散的情境中,如果人們失去了深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那就是一種危險,是一種讓人擔憂的現象。但深度報道將來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可以研究的,也是我們都要面對的。然而,今天新媒體的發展方式就只能傳播那些碎片的東西嗎?可不可以傳播深度內容呢?其實也可以啊。比如說,我們現在不怎么看紙質雜志了,但其內容通過新媒體方式傳播,它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深度,而且有著較為獨特的觀察角度。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并不看紙質的報紙了,但并不等于新媒體的內容就沒有傳播價值。比如說,現在《人民日報》紙質印數也就300萬左右,但其新媒體用戶數量要達到三四個億,而且我注意到《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傳播的一些內容也很有質量,所以不是說新媒體就只能傳播碎片信息,這也是媒體的今天啊。

       《公益時報》:那你覺得對于當下媒體來說,觀察和發掘深度報道的難度是否也比之前大了許多?

       敬一丹:應該是這樣的。在目前的媒體發展現狀下,還能堅持這么做的人,就顯得特別可貴,今天還能堅持埋頭深耕深度報道,這樣的媒體人是需要一定的職業感的。

       《感動中國》:慰藉億萬國人的溫暖力量

       《公益時報》:今年是你主持《感動中國》的第十七個年頭,是否有“感動疲勞”的時候?

       敬一丹:17年和《感動中國》相伴,對我來說是一種幸運的“遇到”,其實我挺需要它的,盡管它未必需要我。因為其他的主持人也可以主持《感動中國》。我需要它是因為,我需要信心。如果我永遠是面對著早期《焦點訪談》所揭露的那些陰暗、問題以及各種麻煩,我的心情也會灰暗,也會導致我看待未來的時候未必總是有信心。但恰恰是《感動中國》這些人讓我覺得,對未來是可以有信心的。好在還有他們,我始終是有這種感覺的。其實我在沒退休的時候對自己就有一個檢驗指標:假如說我看到《焦點訪談》曝光的那些事情不再動心,不再氣憤,那我就不能再從事“媒體人”這份職業了。對《感動中國》也是這樣,假如說看到這些人我不再感動了,那我也就不勝任了。其實動心是一個媒體人的指標。

       《公益時報》:良知。

       敬一丹:對,你會動心,你才會有特別合適的一種表達。應該說《焦點訪談》和《感動中國》是兩極,一邊很冷,一邊很暖,我恰好是幸運地遇到了這兩個節目,它使我達到了一種平衡。其實它們中的哪一個都并非社會的全部——那些輿論監督節目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一面;《感動中國》也不是蕓蕓眾生中的全部,他們是那些最暖的、最讓我們有信心的人。當你了解了這兩面以后,再加上日常,這就比較接近生活的真實。就不至于很極端地每天抱怨激憤,也不至于說看到《感動中國》的那些人們,就覺得生活是理想和完美的。這些都會給予我一種持久的力量,我覺得平衡的才是持久的。

       為什么那么多人在每年的早春時節期待看到《感動中國》這檔節目?也許他們這一年來心里積累了各種情緒,經歷了不少困難和挫折,當他們看到這些令人溫暖的人和事的時候,心里還是會動一下吧。它當然也不會改變生活的全部,但我相信,這種情感潛移默化也是一種力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