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袁隆平:“禾下乘涼夢”
2019-11-11來源:新京報
       “雜交水稻是我畢生追求的事業,50多年來我一直心懷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要選育出高產、更高產的雜交水稻,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個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將雜交水稻推廣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經歷過饑荒年代的袁隆平曾親眼看到過有人窮困潦倒,躺路邊、橋底下吃不上一口飯,甚至有人因此而餓死。在1953年8月,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并開始思索如何可以把糧食產量提高上去。

       這些年來,袁隆平并非一帆風順,遭遇過試驗田秧苗被人惡意毀壞成果毀于一旦,還曾因汽車發生交通事故闖入試驗田導致實驗二次進行。但他從來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只希望水稻高產,讓更多人可以吃飽飯。


2019年10月12日,袁隆平坐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會客廳內,接受記者采訪。
 
       近年來,隨著水稻的產量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又開始攻關高產高質量的雜交水稻,滿足人們對口感的需求。此外,袁隆平還和他的團隊,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

      “一年不種雜交水稻兩個月沒飯吃”

       10月12日,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行政樓一樓大廳內,90歲的袁隆平留著寸頭身穿白色西裝褂路過LED大屏幕前時駐足,默默觀看9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他頒發“共和國勛章”的視頻,并向周邊的人介紹其他獲獎者。

       袁隆平的辦公室位于這棟行政樓的3樓,如今若他不到外地出差,仍然堅持每天到辦公室“打卡”。

       早在1994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從“一個人”的單打獨斗開始帶領著科研人員,在這里創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內外第一家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發的科研機構呱呱墜地。次年,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依托成立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如今,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在職及離退休人員達300人左右。這300人的成果,占我國每年水稻產量的60%。

       這些年,湖南、廣西、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遍布袁隆平團隊的科研成果。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目標。目前袁隆平及其團隊正在進行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和試驗,正向畝產1200公斤(每公頃18噸)沖刺。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谷9000多億公斤,如果按照每人每天需要吃1斤的大米計算,雜交水稻至少可以多養活50億人口生活1年。

       袁隆平的秘書、雜交水稻研究專家楊耀松告訴記者,在我國現有的 3000 萬公頃(4.5億畝)左右水稻田里,有60%(1800萬公頃,2.4億畝)的面積種植的是雜交水稻。“通俗一點講,如果你1年不種植雜交水稻,將會兩個月沒有飯吃。”


2019年10月11日,袁隆平水稻博物館西南側的梯田內,學習小型農機的各個國家農業部的官員參觀雜交水稻種植田。
 
       將高品質雜交水稻種子分享給世界

       近年來,隨著水稻的產量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又開始攻關高產高質量的雜交水稻,滿足人們對口感的要求。

       此外,面對雜交水稻制種、栽培技術的傳授,袁隆平并不避諱。1979年,袁隆平在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時,宣讀自己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并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于領先地位。

       從1980年開始,袁隆平先后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埃及、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傳授技術。

       如今,中國的糧食不再完全依靠進口,而國外還有數以萬計人們面臨糧食安全的問題。在2006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上,我國承諾將在非洲建立10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湖南省農科院、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參考袁隆平意見,到馬達加斯加援建雜交水稻示范中心。

       因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開始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并立下“軍令狀”,要在2024年實現馬達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給目標,2030年實現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

       10月12日上午,袁隆平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雜交水稻專家到馬達加斯加之前,當地的水稻品種每公頃土地產量只有2.5噸到3噸。如今,中國專家團隊已經在馬達加斯加進行雜交水稻研究、推廣10余年,就在今年馬達加斯加以每公頃土地10.8噸產量刷新雜交水稻在非洲的產量紀錄。

       “我們在非洲搞得比較好的是馬達加斯加,平均每公頃土地產量7噸左右。他們總統去年接見我,我就講,我們最高產量達到十幾噸,他們說這是天文數字,不敢想象。”袁隆平說道。為了培育出適應各種氣候的高產種子,專家團隊在十年內跑遍了馬達加斯加幾乎所有的水稻種植區。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軍說,當地水稻品種根莖長、穗少且小,水稻在生長期間很容易倒。另外,當地耕作方式幾乎全為人工,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耕作器材也缺少,水稻受災嚴重,因此產量一直上不去。“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農民種水稻,我就想,還有這種操作?”袁氏種業副總經理姚震球說,在雨季來臨之前,非洲的農民便著手種水稻。他們先點一把火,將地里的樹、草、灌木燒掉,然后依次挖一個個小坑,把種子扔進坑里,等到成熟再來收割。因為缺少護理,水稻畝產量極低。“剛開始,我老是給他們提建議,后來就不提了。”
姚震球說,對于他的建議,農民總是拒絕,這曾讓他十分費解。

       “我們中國種水稻,你投入了成本,畝產多少是可以預估的,在非洲就不能。”姚震球發現,非洲的很多農田里沒有排灌設施,農民的水稻種得再多、再好,一場暴雨過后也會全部沖走,什么也留不下。農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下暴雨,種的時候投入越多,下暴雨后損失的就越多,所以只能如此操作,真正是“靠天吃飯”。


袁隆平團隊專家成員在馬達加斯加與當地農業科研人員合影。
 
       2024年馬達加斯加將實現水稻缺口自給

       起初專家們從中國帶到馬達加斯加的第一批雜交水稻種植進行試種后,與當地水稻進行嫁接,進行本土化改造,為了確定每一次實驗的穩定性,每個實驗品種需要在馬達加斯加種植5年,最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進行再次嫁接雜交,還是放棄該品種。“這個品種在這個地區穩定了,還要在其他氣候的地區進行試驗,這樣我們才知道那個氣候帶需要什么樣的水稻基因,不需要什么樣的水稻基因。

       最終,他們在300多個雜交水稻試驗品種中審定出5個品種,實現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任意一個氣候帶都有可推廣種植的品種。

       “選種育苗時,要把種子浸泡在鹽水中,如果有種子漂浮起來,那這個種子就不能要。”張立軍說,按照科學的方式播種,前期有浸種環節,而當地老百姓對這些科學的播種環節一無所知。到了播種季節,水稻種子播下去當地人基本上就不再打理,沒有中國這種精耕細作的模式,幾乎完全是靠天吃飯。“因為要保持種子的效率,讓每一顆種子都能夠正常地發芽。我們有一個專門的催芽環節,用適量的藥劑,種子在適宜的溫度下培育3至4天快速地發芽,然后再播到地里面去,這樣的話就保證了種子的成活率越高。”

       中國赴馬達加斯加的專家只有20人左右,加之語言溝通有障礙,在實際推廣種植前,專門和馬達加斯加農業部共同制定培訓手冊,從最基層的村鎮縣開始,每年定期地召開這種培訓活動,讓他們充分地掌握雜交水稻生產早期的這些技術環節。到目前為止,十多年共培育農民及當地官員5000人,其中到中國學習的有200余人。“我們在馬達加斯加推廣的區域,都是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走。”當地耕作生產設備還是非常原始的,張立軍將中國水稻機運到馬達加斯加,這臺水稻機成為馬達加斯加國慶閱兵的明星物件。

       中國的專家團隊除了進行制種、播種、培訓等,還在當地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水庫。此外,根據具體的氣候和地形,他們還進行了技術改進。“技術肯定要改進,他們缺水的時候,我們就要采用耐旱的水稻,經常遭水淹的地方,那我們就采用耐淹的水稻,具體根據天氣、土壤環境而定。”另一名專家回憶起2017年馬達加斯加發生洪澇災害,他至今還為之捏了一把汗,他說當時當地的品種全部倒伏,但中國雜交稻沒倒,并且每公頃產量還達到7.5噸。“如果實驗田因為大雨毀壞,許多工作都要從頭再做。”

       此外,張立軍說袁氏種業最初只是單純賣種子,但是因為非洲國家普遍沒有種植技術和資金,不會取存加工糧食,袁氏種業不得不逐步建立起教學、種植、取存、加工、銷售的雜交水稻全產業鏈。“只有做全產業鏈才有可能推廣雜交水稻。”另外,農民沒有錢購買種子,他們通過類似于貸款的方式讓農民種植,收獲后農民以糧食形式還貸。

       今年6月,在完成的新一輪雜交水稻抽樣測產中得出的數據為每公頃產10.8噸,創造高產新紀錄,并遠遠高于此前當地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當時,得知這一數據的張立軍和所有團隊專家都特別激動,而在此前的七八年間,他們從來沒有回到中國過過春節。“當看到農民的產量再次提升,我們住進陰暗潮濕甚至沒有窗戶的茅草屋內,依靠喝雨水來度日,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國提出到2030年實現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這讓張立軍既感受到了壓力,也讓他倍感榮幸,因為解決非洲國家糧食安全有他們的貢獻。“雖然有壓力,但是我對中國的力量有十足的信心,通過在馬達加斯加10余年的雜交水稻推廣所積累的技術、模式以及全產業經營方向,在2024年是可以實現馬達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給目標的。”

 
       袁隆平團隊讓“禾下乘涼夢”“覆蓋全球夢”一步步變為現實。

       作為袁隆平先生“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追夢者和踐行者,親眼目睹了水稻增產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雜交水稻的科學貢獻、技術創新及全球領導地位,已享譽全球。今天的“一帶一路”,不僅使東南亞國家(地區)分享我國優質產能,還推動中國優勢產業“走出去”, 以便所有人都能從糧食安全的階段性變化中受益。中國已花費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培育和指導來自6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科學家、管理和技術人員,使之了解和掌握雜交水稻這門中國獨創的糧食增產技術,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采用這種改變并提高生活品質的技術。

       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是“一帶一路”的受益者,從2000年向美國市場投放第一個雜交稻品種,至今已占美國60%的市場,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與常規市場品種相比,其增產優勢達17%至28%,農民收入在10年間增加近10億美元。

       從現在到2035年,全球對大米的需求將增長26%,這種需求增長將主要來自亞洲和非洲。以可持續的方式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似乎是滿足未來食品需求的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雜交水稻無疑將在提高產量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新京報:這一路上,你堅守的東西是什么?

       袁隆平:我們都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覆蓋全球夢”,如果說這一路上堅守的東西是什么,那就是讓水稻高產、更高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