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我上一篇講述麗莎家的原創(“我的孩子值得擁有整個世界”——一個美國母親為中國孩子命運的抗爭)發表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浪拍打著太平洋兩岸成千上萬人的心靈。
“震撼”和“深受感動”成為廣大讀者的普遍反饋,對于收養一個中國殘疾棄嬰要支付不少于3.3萬美元的費用一事,也成為眾多人的質疑。除這兩點之外,文章也引發了對這個美國媽媽和這些中國孩子們的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思考——
麗莎她到底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不收養其他國家的孩子而全都是中國孩子?而且為什么收養孩子一個一個的殘疾程度越來越高?
這么一大家子人除了衣食住行還有無休止的醫療,只靠她老公一人的工資收入能否支撐得了?美國政府有沒有對這樣家庭的生活補助?
這些被收養的孩子除了吃飽穿暖之外精神和心理上是什么樣的狀態?他們是否在這個充滿愛的家庭之外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受到了,那么麗莎媽媽和孩子又是怎樣面對的?
本文就是對上述問題進行跟蹤后給出的解答。
這個美國媽媽這么做到底為了什么?
我上一篇文章中已經對麗莎收養這些孩子的過程進行了清楚的交待。我覺得那些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麗莎這個美國媽媽就是出于心中的愛,她要捍衛每個人特別是弱者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權利。然而讀者中還是有人質疑她的動機。并且有人“先知先覺”地說——有些美國人就是出于經濟目的而進行收養,這樣他們自己可以拿到政府補助的錢。
這種言論不由地觸發了我心中的憤怒,我想質問有這樣想法的人——給你一百萬,你會去終生照顧一個永久有殘疾的孩子嗎?
一個為了錢而做收養的人能夠對這些孩子照顧得像麗莎那樣無微不至,視如己出嗎?
對一個終身付出大愛的人,即使政府給些錢不應該嗎?
但隨后,有一個我的校友在看了此文后問我——“你知道美國政府對收養孩子的家庭每個月都有補助金嗎?我家孩子已經上網查到了。”
這句話一下把我給說愣住了!我還真不了解這一點。于是我想不管怎樣,為了對我所寫的文章負責,我也必須把這個問題搞清。
就這樣我開始了對此項美國政策的調研。第一輪工作下來,結論真讓我意想不到——美國政府真的對收養家庭每月發放補助金!這種資助主要來自州政府層面,從我所居住的加州到麗莎所在的肯塔基州,幾乎每個州都有這樣的政策。而且越是收養殘疾的孩子,每月的補助金就越高。以肯塔基州為例,收養一個需要日常照顧的殘疾孩子每月可以從政府拿到高達1369美金的補助。
粗略一算,這數字還真是嚇了我一跳。一個殘疾孩子一年可以拿一萬六千多元,那么六個孩子一年就可以拿十萬來美金。而且是年復一年一直拿到孩子十八歲。
——麗莎已經收養到美國法律允許收養的最高極限——6個孩子。莫不是她家也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我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搞清!
在我把這個研究推向深入的同時,我有機會接觸到了一個美國收養領域的資深人士——美國國際兒童希望機構的聯合創始人張雯。她以30年的從業經驗向我講述了這里面的真相——
是的。美國政府特別是州一級政府確有對收養家庭的每月生活補助。但那僅限于收養美國人的孩子。因為這筆資金是隨著被收養的孩子來的。也就是說在美國當一個孩子被送到收養機構時(不管是因未婚先孕父母年紀太小不能養育,還是生身父母病故或因傳染病,犯罪入獄等原因不能養育孩子),美國政府都有一筆資金用于這孩子的養育。而當某一個家庭把這孩子收養回家中時,這筆由美國納稅人出的錢就跟著發放到這個收養家庭中來。
——原來如此!所以在美國收養一個美國孩子和收養一個外國孩子是有本質不同的。那就是當養父母收養的是美國孩子時,美國政府會每個月提供經濟支持,而當美國養父母收養的是外國孩子時,養父母就完全要靠一已之力了!
不僅如此,美國人收養美國孩子是不需要交納一次性的收養費的。而對于收養中國棄嬰的美國父母還要一次性向中美兩國相關方支付總額一人不少于3.3萬美元的收養費用!
就是在這樣沉重的、與眾不同的經濟負擔下,還是有上萬的美國家庭選擇了收養中國棄嬰!——他們只是為了心中那份愛!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兩年多前被我請到中美企業峰會的另一對美國養父母。這對家境并不富裕的夫婦來自華盛頓州。他們本有三個自己親生的健全的孩子。但當這個媽媽聽說中國福利院中有很多棄嬰時,她就想到“我想我們能給這樣的孩子一個家”。隨后她就和老公連續收養了一男一女兩個血液中帶有艾滋病菌的中國棄嬰。

第十屆中美企業峰會上,作者與來自華盛頓州的布什一家合影。媽媽懷里抱的小男孩和前排站立的女孩孩就是他們收養的血液中帶艾滋病菌的中國棄嬰。
之所以我了解到他家并不富裕,那還得從去年圣誕節說起。節前我和這個叫娥琳·布什的媽媽聯系,告訴她我想送給她自己親生的孩子一個圣誕禮物,問她孩子想要什么。她回答說你能不能送一個電動的滑板,因為這是這孩子已經想了好長時間但父母沒能給他買的運動玩具。

我馬上上網查找,看到了她說的那種電動滑板,價格只需119美元。這讓我心頭止不住一陣酸痛——就是這一家,他們花得起六、七萬美元去萬里之外把兩個艾滋病帶菌的孩子收養到家中,但在一年最大的節日里卻舍不得花一百多塊錢給自己的孩子買這個運動玩具!
雖然選擇國際收養的美國家庭都要承擔額外的經濟重負,然而細分起來收養不同國家的孩子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很多國家的兒童被收養是由于他們國家發生戰亂或自然災害(地震、洪水等)而導致他們失去家人,流離失所,但這些孩子本身大多并不殘疾。
與此相對應,中國的棄嬰卻大不相同——他們中絕大多數(根據美國政府相關收養管理機構統計顯示是80%)都是因為有先天殘疾或疾病而被生身父母遺棄的。
也就是說,美國家庭收養國際兒童不僅得不到政府的日常補助金,而且還要單獨支付高額的收養費;此外,養父母往往還需自己為孩子們再支付一系列(有些情況下甚至是無休止的)治療和養育的費用。
更具體地說,是這些收養了中國殘疾棄嬰的美國家庭選擇了收養道路中最艱難的一條。
有統計表明,從1992年到2019年,總共有約十一萬個中國棄嬰被美國家庭收養!而這其中80%是先天疾病和殘疾的,總數有9萬人之眾。想到這里,我禁不住從心里向這數以萬計的美國家庭致敬!
所以,當這樣的為了中國孩子獻出終身大愛的家庭發生經濟困難時,我們中國人不伸手援助誰來援助?這也就是我的中美慈愛基金會存在的價值。
研究完美國的收養政策后,為確保準確無誤,我又直接與麗莎進行了核實。果不其然,這么多年來,她家沒有得到一分來自美國政府的資助,所有他們得到的只是因為孩子多而多一些個人所得稅上的抵扣。
清楚了!——這些美國媽媽背負著額外的經濟負擔,從萬里之外把陌生的殘疾孩子收到自己家中撫養,沒有任何經濟利益,有的只是她們心中的大愛!
麗莎在我們紀錄片主持人采訪時說道,他們收養第一個中國棄嬰米婭時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在他們所居住的那個偏遠城鎮,他們看到了她老公基寧的同事收養了一個中國棄嬰。但之后她一發不可收地一個接一個收養,而且收養孩子的殘疾程度越來越高,就是因為她相信她能“讓那些永遠不會有家、生活艱難的孩子擁有美好的生活。(I want to take a baby that have hard life,to make it good.)
不像那些其他國家因戰亂和天災而失去家庭的孤兒,那些孩子起碼還有健全健康的身體。而這些中國棄嬰卻完全不同,他們出生后就被父母遺棄,而同時他們還身有殘疾或疾病。他們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弱勢無助的一群,而麗莎相信她可以憑自家的一己之力讓這些孩子的生活變得美好!
在孩子那一張張笑臉的背后
其實這樣的美國媽媽出于什么動機進行這種收養,我們還可以從很多地方找到答案。
記得兩年前我請麗莎一大家人飛來出席中美企業峰會。在洛杉磯我與他們共同度過了幾個難忘的日日夜夜。其中有一個事讓我無法忘記——那就是這些孩子們臉上永遠洋溢著笑容。

麗莎一家在第十屆中美企業峰會上
我們都懂得,對于一個身有殘疾的孩子,絕不僅僅是溫飽滿足就能讓他具有如此陽光的精神狀態。在那一張張笑臉的背后,包含著多少養父母在身心和精神上對他們的呵護!
兩個月前我們基金會決定投資拍攝麗莎一家故事的紀錄片。第一次實地拍攝也已于七月完成。就是在這次的實地采訪中我們又了解到這個家庭諸多日常生活的細節。其中一個事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那是有一天麗莎發現剛放學回家的女兒米婭顯得悶悶不樂。麗莎感到一定發生了什么事,就努力跟孩子詢問。最后米婭終于開口了——
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一件事,鄰家那個男同學邀請別的同學去他家玩,但他明確對米婭說:“我不會請你到我家玩。你是被遺棄的人。”
麗莎聽后氣壞了,她拉起米婭的手就去了那個人家。對著那個男孩麗莎氣憤地說:“你怎么能這么說話!你不道嗎?她已經受夠了這個!”
然而那家人竟拒不道歉。
回到家中,麗莎就一直陪著心受創傷的米婭。麗莎隨后對米婭說:“沒關系。像這樣的人,我們也不會邀請他到我們家來玩。”
晚上,麗莎陪著無法入睡的米婭說出了這句話——
“你知道嗎?你雖然不是我的身體生出來的,但你是我心里生出來的!(you are not born from my body, but you are born from my heart !)。
就是這句話使得米婭覺得這個非生身的媽媽格外的親。就這句話是任何一個為了錢而收養孩子的人所說不出來的!
——走出這個家門,孩子們總免不了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言論和臉色,但在這個家中,卻有著這樣一個媽媽日日夜夜從身心上對他們的呵護。
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呵護,守衛著這些在異國他鄉不斷成長的幼小心靈。正是這種呵護,使我們能隨時隨地看到這個家中孩子們臉上的笑容。
大愛——跨代傳承,終生守護
這個定名為《完美的愛》的紀錄片開拍后,我們對麗莎家的接觸和采訪也不斷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發現著全新的震撼——
以前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到這個家庭成員們簇擁在一起臉上充滿笑容的照片,但當影像記錄開始后我們才看到——
原來茉莉的身體永遠不能直立,這使得她行走時每一步都要依靠助走器(walker);
原來患有腦癱的艾薇麗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但她卻知道每次攙扶著姐姐茉莉上下樓梯;
……
我們攝制組的出現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悄然的變化——
得知我們來拍片,茉莉每天早起都會自己悄悄地更精心地梳妝打扮。——她來到這個世界已經18年了,但她恐怕從來沒有被外界社會關注過。
這一天,主持人荷蘭莉與麗莎聊到了一個最敏感的話題——生與死。
主持人問:“正常情況下你們會比這些孩子先離開這個世界。你和基寧想過沒有,在你們百年以后這些孩子怎么辦?特別是這6個收養孩子中的艾薇麗是肯定無法自食其力、自己生活的,你們是怎么考慮的?”
麗莎回答:“想過。我們會把這房子交給麥迪森(他們親生的女兒),她已經知道會一直照顧她這個妹妹,讓她一生永遠都住在這房子里。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
——哇!原來他們已有安排!麗莎夫婦已經考慮好了他們百年之后這些不能自立的孩子將怎么生活!
他們要讓自己親生的女兒接力前行。將這份對中國養子的愛世代傳承!
捍衛這些中國孩子生命的權利,已成為麗莎夫婦倆一生的事!而這還不夠,在他們的教育下這也已經成為他們女兒一生的事!這些在大洋彼岸被父母拋棄的殘疾孩子在大洋此岸就獲得了這樣全新的生命!
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庭的傳承。當國人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后,大部分人想的是怎樣給孩子多留點錢,讓自己的孩子以后少受些罪。而麗莎夫婦卻截然不同。他們留給自己親生女兒的是從萬里之外領來的終身需要照顧的妹妹。他們傳承給自己孩子的是永不疲倦的愛心。
麗莎的這番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現在這所房子對于她家的意義。這所他們現在全力裝修的、能夠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臥室,讓輪椅在室內通行無阻的房子,不僅是他們現在要實現的心愿,而且也是他們永遠的寄托!
我相信從他們全家入住這所房子的那天起,這屋里就會盛滿歡樂、幸福的記憶。她將記錄下一段鮮活的歷史——一群特殊的中國人是怎樣生活在這個地道的美國家庭中。
我有一個夢——有那么一天這所房子的貸款全部由我們中國人的捐款而還清。這樣當麗莎夫婦離開這個世界時他們也會無比心安——因為這房子就是他們所撫養的孩子的永久的家。孩子們可以永遠住在這里而不受外界的侵擾和傷害。
后 續
麗莎家這所房子裝修的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隨著施工的展開,當初做預算時沒有想到的不幸事件也接連發生——
一場暴雨過后他們發現房屋地基部分開始蓄水而且不能自動排出;
打開木質的墻壁又發現已經有了白蟻。(這是木質房屋最可怕的問題)
……
這所建于1976年的破舊的房子已經經歷了45年的風風雨雨。但她現在承載著麗莎一家人的夢想。
麗莎老公現在是每天晚班工作,從下午五點至凌晨兩點。已經兩個多月了,為了節省裝修的費用他每天上午起床后就帶著孩子來到這里親自動手干活。
——日日夜夜,他正拼盡全力去實現全家的這個夢想。
那個穿紅T恤的小伙是他們親生女兒麥迪森的男朋友,他也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還不知哪一天,麗莎一家九口可以住進這里,成為這所房子全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