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陳一丹:心中兩條河
2021-12-02中華慈善公益網
QQ截圖20211202164631

       陳一丹再次交棒了。

        “祝愿中國互聯網公益的明天會更好!”站在2021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的舞臺上,身處長江、嘉陵江交匯 處的山城重慶,有著“互聯網公益第一人”之稱的他難掩心中波瀾。殊不知,這個年屆五十的男人心中也奔 騰著兩條河:公益與教育。而此刻,他更渴望靜水流深。

       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代拓荒者,陳一丹在功成名就之后早早離開商界,以公益慈善和教育為志業。這位 昔日的騰訊大管家一直以穩健、低調著稱,但離開管理層8年來,他似乎變得“高調”了許多。

       為一所民辦高校捐資20億,創辦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連續兩年當選“中國首善”……他不僅有捐贈的 豪情,更有倡導的熱忱。用他的話說,“財布施”只是第一步,貢獻智慧、給人教益,使人成為完整的人, 還需要更多努力去做“無畏布施”和“法布施”。

       陳一丹深愛中國文化,儒釋道兼修,解行并進。互聯網科技帶給他財富自由和布施的能力,但他更關注 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他曾在畢業典禮上與大學生暢談“大學之道”,所資助的學校校訓里多有“明德”二字。 近幾年,他還先后發起創辦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北京明德書院,開設一丹獎“明師堂”,創作武漢學院 《明校歌》。

       “明明德也好,止于至善也好,實際上就是你要有一個明白、光明的道路,這不是老生常談,是對宇宙人 生的理解。”他讀經典、寫日記、練書法,像一個傳統的士大夫。又更像一個探路者,為式微的傳統文化 修橋補路,同時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上開新途。

       一直以來,他以公益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手段,在政府和市場觸達不到的地方提供連接、補充。內心深 處,他視教育為塑造個體、改變社會的根本之道,但是也難上加難,一路走來并不輕松。

       五十知天命,他打算再次聽從內心的召喚。

QQ截圖20211202164614

圖1 陳一丹在2021年互聯網公益峰會發表《數字共建 公益流深》主題演講

       卷入

       陳一丹經常談到“卷入”這個詞。他自己深深卷入一些事情,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被卷入,比如互聯網公 益。

       他會不厭其煩地用傳統文化詮釋公益與慈善的區別,“慈善屬于布施里面的一種,但公益是采取各種手 段、方式方法,包括布施在內,讓它成為一個對公眾有益的事情,需要公益人投入更多的思想、精力、 資源,團結更多人去推動。”

       2021年4月,騰訊宣布第四次戰略升級,成立了全新的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首期將投入500 億元用于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對包括基礎科學、教育創新、鄉村振興、碳中和等領域展開探索。“科技 向善”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外界看來這是騰訊歷史上第一次不是因為商業,而是因為社會價值而 進行的戰略升級。

       “離開騰訊管理層很多年”的陳一丹樂見其成,欣喜地看待這一變化。若干年前的因,修成了今天的果。

QQ截圖20211202164604

圖2 2000年高交會,騰訊五位創始人合影(左一:陳一丹)

       2013年3月,身為騰訊首席行政官的陳一丹宣布“退休”,改任騰訊終身榮譽顧問、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 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這是一個“旁觀者迷,當局者清”的決定,外界的一種猜測是“3Q大戰”令陳一丹身心疲 憊、萌生去意,而在陳一丹本人看來,這是自然而然的決定,甚至在更早之前的一兩年就開始布局、培 養接班人。

       然而,8年來他依然與騰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在公益慈善領域,他曾經種下的種子也在不斷開 花結果。

       在互聯網圈,騰訊是首家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大公司,比“中國公益元年”還早了一年。陳一丹說當時的想法很樸素,就是在公司上市之后想為社會做點事,“是這么多的年輕用戶給了我們這個平臺,肯定還是 要回饋他們,于是就成立了基金會”。互聯網公益的新大陸雛形初現,日后,這也被業界視為互聯網“大 廠”的兵家必爭之地。

QQ截圖20211202164146

圖3 2015年首屆“99公益日”啟動儀式,陳一丹書寫主題詞

       在他“榮休”之后,公益的因子依舊在騰訊內部發酵,他繼續帶著騰訊公益向前跑。2015年,“99公益日” 上線,這是中國首個互聯網公益日。

       2016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亮相,騰訊基金會、南都基金會、陳一丹基金會是聯合發起方。國內 39家公益機構的負責人在深圳以“新環境下,社會組織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為主題進行了深度討論。在那之 前三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

       作為來自行業的回聲,會上發布了120字的中國首份互聯網公益宣言:以赤子之心,賦能予人,傳遞溫暖 力量。攜援助之手,連接公眾,聚微愛成浩瀚……這段亦文亦白的宣言帶有鮮明的陳一丹烙印,峰會也 是他為互聯網公益聚攏行業、凝聚共識的重要嘗試。

       2018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成立組委會,下設15家輪值機構和100家聯席機構,陳一丹出任組委會主 席。從最早的39家到如今近3000家公益機構參與其中,他成功讓全行業卷入其中。

       更令他欣喜的是互聯網網民的卷入。2015-2019年短短5年間,“99公益日”捐贈總人數激增68倍,共吸引 超過3億人次捐贈。2020年,5780萬人次愛心網友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捐出善款23.2億元,總互動人次高 達18.99億,是2019年的2.15倍。

       “數字的背后是善心的力量,是強大的社會的凝聚力和推動力,這種發散型的力量非常強大。”他曾經暢想的指尖公益、人人公益已成為現實。面對互聯網技術激發出的巨大善意,他更希望看到細水長流的公 益文化,形成長期的、健康的公益生態。

       如今,公益生態欣欣向榮,團隊和年輕人已日漸成熟,他可以再次放心交棒了。卸下組委會主席,陳一 丹要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他念茲在茲的教育事業。

       扎根

       用一擲千金來形容陳一丹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并不過分。歷年來,他捐現金捐股票,在一些報道中,陳一 丹則被稱為“那個捐了近百億的人”。

       采訪中,陳一丹并沒有對具體的捐贈額度作出回應,他一再提到的是辦教育之難。

       最難的還不是財力投入、校園建設。他從2009年開始介入武漢學院的建設,以一己之力先后投入資金20 多億元,也請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師何鏡堂為學院進行校園規劃,獲得“最美麗的民辦高校”美 譽。但他同樣深知,“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QQ截圖20211202163609

圖4 武漢學院陳一丹伉儷圖書館外景

       軟實力的建設還是要從最根本的師資開始,重組校董會,通過辦學人的影響力形成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 負責制——這也是他早年以騰訊基金會理事長身份創建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時積累的寶貴經驗。2013年, 在陳一丹主持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出資5000萬元,與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合作,發起教育實驗基金會 并共同創辦明德實驗學校,陳一丹為首任校董事會主席。

       教育的本質在明德,讓人成為自己,而且是跟社會融為一體的自己。這個談何容易啊?”面對扎根教育甘 苦幾何的提問,他笑答:真苦!
       
       話鋒一轉,他說:“但是它又不苦,因為是自找苦吃,本來就愿意干這個事情。無論你做的過程多么難, 但是你會發現正是你做了這些事讓畢業典禮上的畢業生笑容燦爛,這時候就是最甘的。”

       在陳一丹看來,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之道。采訪中,他始終強調人要與社會結合,教育要為社會 培養人。“中國人習慣以文化為載體,文化就是一種信仰。只是衰落太久了,急需恢復。這個出路在哪 里?就是教育。從教育入手,雖然比較慢,但是有效。”

       2019年,他獲得新加坡管理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論文方向就是教育綜合評價的理論模型。

       2013年3月,他投入1000萬原始基金在深圳成立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以弘揚、復興、繁榮中華傳統 文化與教育為宗旨。當年5月24日深夜,陳一丹在日記中寫下一則心愿:“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的 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2016年,單項獎金額高達3000萬港幣的 一丹獎問世,全球教育界為之側目。

QQ截圖20211202163041

圖5 陳一丹與2019年一丹教育研究獎得主烏莎·戈斯瓦米教授

       2019年6月,《遠集坊》節目邀請陳一丹及教育家朱永新分別圍繞“新時代: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發表演 講。陳一丹演講的題目是《用創新教育釋放社會潛能》,他提到重視教育的家族基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 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后來的騰訊。在談到一丹獎時,他表示亞洲是古老文明的搖籃,是目前全球發展最 快的地區之一,亞洲人有潛力為全球各種問題提供好的解決方案,一丹獎要做把世界連接起來的平臺。

       通過這期節目,朱永新與陳一丹相識,他從演講中聽到了這位互聯網大佬的教育情懷,以及對教育改變 命運的感恩之心。朱永新也向陳一丹分享了自己20多年來在新教育實踐中的概況和思考。

       不久之后,朱永新收到了來自陳一丹方面的邀請。2020年,“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成為入選一丹獎 “明師堂”的第一位中國代表。同年,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也入圍當年一丹獎,并闖入前五名。雖然最終未 能獲獎,但一丹獎的專業性和客觀、公正都給朱永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雖然是創辦人,但是陳一丹先生完全尊重評審托管的意見,對獎項本身并不干預。他很高興地告訴我, 中國人的教育實踐終于可以在全世界一千多個參評項目中沖到前五名。”朱永新告訴《中國慈善家》。

       在朱永新看來,一個獎項的影響力需要時間培育。對此,陳一丹心里也很清楚,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兩個大獎誕生兩個卓越的案例,10年就有20個,這些研究成果的累積對于全球教育的長期價值 也終將顯現。

       放眼全球,除了由卡塔爾基金會創立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The 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教育項目獎之外,并沒有更多的教育類大獎。朱永新認為,陳一丹在這一領域的投 入、深耕具有開創性。

QQ截圖20211202162931

圖6 2019年,陳一丹在孟加拉國達卡市的BRAC游戲實驗室

       彌合

       2012年12月,資深媒體人、出版人張順平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稱騰訊正在組建傳統文化頻道,他是合 適的主編人選。經過兩三個月的接洽、溝通,張順平入職騰訊。

       張順平后來才知道,是陳一丹主導了這三個頻道的創立,這也是他在2013年3月“退休”前的一個心愿。入 職前陳一丹與張順平有過一個多小時的視頻面試,面試的最后階段,陳一丹說你可以問我一個問題。張 順平問起他做傳統文化頻道的初衷,陳一丹答復:一是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二是基于傳統文化傳承和弘 揚的現實需求。

       陳一丹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由來已久,年少時學過的古文在他心里種下種子。大學里,他選修過《世界三 大宗教》課程。在創業后的某個階段,他突然感覺遇到了思想瓶頸,有些問題還沒有答案。“不是企業的 戰略該怎么發展,也不是個人何去何從的問題。”他對《中國慈善家》回憶。但他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在傳 統文化里,具體是什么并不清楚,從那時起,他開始系統學習儒釋道文化。在清華大學總裁國學班的學 習“打開了一扇窗”之后,自己又去找原著來讀。

       他強調讀原典。“中華文化,只有在經典里去找老師。”但是知易行難,“薄薄一冊書,難在哪里?做到難。” 

QQ截圖20211202161845

圖7 大學時代的陳一丹

       他從古籍經典中獲取智慧,同時也收獲了深深的感動。“古人真是非常愛我們,典籍里寫的教誨都是為了 子孫后代好。其實他們在做什么?是在做教育。通篇講的就是社會教育實踐,如何塑造這個社會的人的 問題。”他又補充說:“最終啊,還是知難行易。真的懂了,做起來就輕松了。”

       2013年6月26日,騰訊儒學、佛學頻道正式上線,陳一丹在寄語中說“恢復文化信仰,弘揚和傳播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是現代媒體人的責任。”同年10月,騰訊道學頻道上線。在張順平看來,此前互聯網上已經 有一些儒學、佛學頻道,但是把儒釋道放在一起形成矩陣的,騰訊是唯一一家,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擴寬 了傳統文化的互聯網空間。

       盡管是儒釋道頻道只是一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隊,在頻道林立的門戶網站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它有鮮明的 宗旨和內容導向,也以其專業性在傳統文化圈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至少不是無知、輕慢的,而是帶著 誠敬去做內容,不要去誤導讀者,污染人心。”張順平介紹說,儒釋道頻道屬于純公益性質,甚至連廣告 位都沒有,這在騰訊是個特例。

       頻道成立后的兩年里,陳一丹相繼拜訪了儒釋道領域的三位泰斗,身居香港的國學大師饒宗頤、102歲的 高僧夢參老和尚,以及曾任中國道教學會會長的任法融道長。在拜訪夢參長老時,因為對方年事已高, 只能用書面文字進行交流。陳一丹在紙上寫下他的提問,“現代人如何安頓身心?”

       在張順平眼中,陳一丹對傳統文化有著清醒的自覺,他在傳統文化領域的種種探索源自一種內在的動 力。

       2018年,陳一丹又發起成立了北京明德書院。在擔任理事長、院長的張順平看來,明德書院是儒釋道頻 道的自然延伸。“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一個實體,進行持續的學習。”書院的創辦宗旨是,盡可能接近古代 書院模式的功能,同時探索現代書院存在和發展的模式。在這里,長期面向青少年提供中西并蓄的人文 教育。

       丹心

       廣東潮陽,汕頭市的下轄區,因地處大海之北而稱潮陽。潮陽乃千年古邑,東晉隆安元年(397年)設 縣,自宋代開始教育昌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清代中期,潮陽便成為潮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有“人縣”一說,不少人乘著紅頭船漂洋過海尋求生計。

       陳一丹的父親陳煥武出生在潮陽田心鄉(現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陳煥武三個月大的時候他的父親便 下南洋謀生路,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陳一丹的祖母獨自一人將兒子撫養成人,使其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 生,也成為一方鄉賢。

QQ截圖20211202154232

圖8 陳一丹與祖母的合影

       陳一丹在采訪中多次提到祖母予他的恩澤與深遠影響,一丹獎官方網站上的創始人介紹一欄中放著青蔥 歲月的陳一丹與祖母的合影,文中寫道:祖母的愛和對教育價值的篤信都鼓勵著他,讓他能夠為自己的 教育事業和隨后的創業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書籍給他的是理性認知,而家庭環境、祖母的愛則給了他無盡感性的力量。從潮陽老家到陳一丹出生的 惠州,再到少年時居家搬遷到深圳,祖母一路伴隨,給了他和弟弟無條件的愛。雖然祖母目不識丁,但 是卻深知教育的重要。“她不是強迫你學習,而是默默地看著你,看著你學習就覺得很開心,給一個雞蛋 讓你吃得好一點。”這份潤物細無聲的愛讓陳一丹覺得非常舒服、安全,充滿幸福感。

       同時,祖母與人為善的天性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等到陳一丹漸漸長大,他才從父親口中得知,祖 父并非杳無音信,也會寄錢回來養家,但因為船票太貴,一家人終難團聚。他更深覺祖母的堅強、偉 大,因為即便在這種艱難處境中,祖母給周圍人的都是很自然、無私的幫助。“有多少幫多少,誰來了都 可以聊天聊很久,給人的都是很溫和的力量。這個好難學、學不到,她天生就是這樣,內心充滿真善 美。”

       祖母在98歲那年離世,時至今日,陳一丹一想到她內心依然充滿力量。“現在一想到祖母,就感覺到很有 力量,那份愛還在滋潤著我。”

       陳一丹的父親陳煥武回憶說,在他們的家庭里夫妻關系、婆媳關系、親子關系都很融洽,家里沒有一句 爭吵。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孩子,生性比較友善,因此家庭環境對陳一丹的性格影響很大,有大愛。

       這種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陳一丹稱之為“完整的愛”。無論是當初跳出體制投身創業,還是騰訊退休投身 公益,妻子都給了他莫大的支持。他也始終感恩妻子,也在采訪中表示工作之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妻子散步。同時,他也表示,在子女教育方面,他和妻子理念一致,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像他的祖母曾經給他的那樣。

QQ截圖20211202154138

圖9 陳一丹童年照

       在一些傳統文化研究者看來,中國文化中心的南遷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趨勢。潮汕地區因為地處偏遠,對 南遷以后的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得較為完好,受到戰亂影響和大的破壞較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仍會通過 家庭風氣傳承下來。

       透過這一文化視角進行解讀,陳一丹投身公益慈善既有個人情懷,也與地域文化、時代發展密不可分。 在陳一丹心中,從春秋時期“富好行其德”的陶朱公范蠡,到近代興辦實業、昌隆教育的張謇,在戰爭硝煙 中投資辦學的陳嘉庚,這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先行者都深深感染著他。

       2020年6月,武漢學院發布了歷時三年創作的《明校歌》,陳一丹親筆作詞。他用古雅的四言寫道:大 江大灣,弦誦和鳴。明師明生,聚天下英。敏鹿好學,馥桂彌馨。吟懷詠志,云燦霞明。何處,何處, 何處?大千世界,一片丹心。道途悠遠,明德創新,解行并進,以清以寧。人生有限,未來無垠。何 如,何如,何如?天地之間,一片丹心。

       他說:“一連串的何處、何如,其實都是終極提問。你是誰,現在哪里,到哪里去?歸根到底,還是一片丹心做自己,自己成長自己。”

QQ截圖20211202153347

圖10 陳一丹與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學生合影

       2020年初,陳一丹先到孟加拉向法茲勒·哈桑·阿貝德爵士頒授一丹教育發展獎,又赴英國劍橋大學向烏 莎·戈斯瓦米教授頒授一丹教育研究獎。活動結束當晚,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消息撲面而來。在異國的凌 晨,他輾轉難眠,抬頭卻見皓月當空,寫下了《劍橋的月光》:

劍橋的月光

來不及看那康河與康橋

直卷入有序的緊張

夜深抱眠不睡

唯見那一圓溫暖的月光

月在人安定 光柔潤而和平

動蕩的世界里

你是除去焦慮的那一份心安

人間多疾苦 你是抹去恐懼的那一抹希望

看那家家燈火

愿望一樣有光

人間煙火處

祈愿發出了光芒同樣的月光

地球轉了一圈就都能照見

照見處處

照見人人

回歸吧

我們都是地球的孩子

回歸吧

人性自然有光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