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你的心愿是什么?
大家的心愿肯定各式各樣,千千萬萬
但如果將時光撥回到許愿的那個時刻,相信很多人的心愿會不約而同改為:“世界和平。”
誰也不會想到新年伊始,全球矚目的冬奧會剛過,俄羅斯和烏克蘭便迅速成為公眾焦點。
微博熱搜截圖
當微博熱搜被兩國態勢充斥,當朋友間的八卦話題變成對最新情況的擔憂,大家不禁又想起了那個時而被提起的問題——戰爭到底帶來了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網絡上意見并不統一,他們有人認為戰爭促進了科學、武器等的進步,有人則認為戰爭什么好處都沒有,只會帶來傷痛,成堆的尸體和流成江河的血淚。
不去評判對錯與否,站在生命最初始的角度,更愿接受后者的回答,戰爭帶來的創傷本就需要漫長的歲月去治愈。
我們有幸生于和平的國度,不曾聞過硝煙刺鼻的味道,不曾見過襲擊過后搖搖欲墜的建筑,也不曾感受過令人窒息的恐怖,對于戰爭的情形,大多數人基本上是通過影視作品,而現代一些戰爭類影視作品,往往上演一些“戰火中愛情”“硝煙中的離別”等橋段,然而真實的戰爭并沒有這么多愛情火花,也很難做到倒下后與他人惜別。
它異常殘酷冷血,一個生命的消失可能只是伴隨一聲槍響,而這聲槍響過后,留下的只有呼喚爸媽抱抱的孩子,等待兒女回家的父母,但他們,終其一生可能連親人的尸體都等不到。
而世界另一方的我們,正坐在亮堂堂的房子里,連接著高速無線網絡,瀏覽著社交媒體發布的戰爭最新情況,我們可以抒發內心的感觸,但不要揣測這場戰爭的種種,更沒有資格編寫惡搞的俗段子。
莫要著急給反對這場戰爭的人貼上圣母的標簽,他們不是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他們還懂那個戰場上很多普通群眾渴望和平的心聲;莫把遠離戰爭當做懦弱,真正上戰場的士兵反而最痛恨戰爭,因為他們真的明白戰爭代表著什么。
我們能做的是將自己的處境與世界另一方人民的遭遇結合起來,感恩我們祖國沒有戰亂煙火,想想為什么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歷史上世界各國經歷的戰爭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已不同往日,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呼喚和平的聲音,我們既然身處和平,就應更加熱愛和平,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擁有和平,這是古老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傳承,更是如今“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主題的引領。
還記得,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致辭的那段話——“你們每個人都力爭取得最佳成績,但也希望競爭對手取得最佳成績,并為他們加油。我們為此深受感動。你們不僅彼此尊重,還相互支持。即使你們的國家因沖突而對立,你們也彼此擁抱。”
他說的這個擁抱,指的正是運動員伊利亞·布羅夫和烏克蘭選手亞歷山大·阿布拉緬科。
那一刻,無數人為之動容。“即使你們的國家因沖突而對立,你們也彼此擁抱”短短一句話,觸碰了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奧運選手,無數人心中最深沉的心愿莫過于世界和平,那樣,即便山川異域,我們每個人都能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個心愿,不僅一個無比浪漫且美好的詞匯,還包含了人們對于未來熱切的希望,畢竟只有在這個心愿達成之后,我們其他紛彩的愿望才會彰顯更多的可能。
(本文僅針對此事件下網民輿論進行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