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上海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在第一時間參與到為醫護人員家庭、社群孤殘老人提供“蔬菜大禮包”的公益行動中,從3月中旬到4月初,日均送出500多份,累積10000多份。
我們看到女性的智慧和勇氣在抗疫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我們聯系到了此次活動的發起人黃屹女士,聯勸(明義)慈善專項基金會管委會主席、樂家菲凡國際家庭服務品牌創始人。
褪去職場干練 用公益傳遞力量
從1990年代至2010年代初期,十幾年間她一直熱衷于公益事業。
在職期間積極參與支援西藏希望小學項目,去到海拔3680米的拉薩,為那里的孩子們送去了書籍、書包、文具等愛心禮物,不僅考慮到在學習中的必備工具,還為他們帶來豐富的課外書籍,希望他們可以認識更加廣闊的世界,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溫暖和快樂。
黃屹曾在澳洲西悉尼大學攻讀MBA,曾出任藝術投資人、文化策展人、美術館理事、綠洲畫院理事長,以及在世界五百強企業擔任過高管職務。
后來辭去高管工作,一心想要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地區和人們帶去溫暖。
在2012年任“鄉村圖書館計劃”理事期間,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們為貧困地區兒童提供圖書和學習用品,為有條件的學校捐建鄉村圖書館和圖書角。同時,通過主辦文化藝術活動,推廣該項目并籌款捐書,送出近百萬本書,為許多貧困學生提供了平等獲取知識的機會,將知識的種子和公益的理念傳播到億萬網友的心里。
在2014年間參與“北大安平公益”,與眾多關注公益領域公共傳播的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倡導并推動客觀、公正、深入、有創意、有擔當的公益報道與傳播實踐。利用傳統文化弘揚的“仁愛”、“行善”的傳統,扶老愛幼,營造幸福。
公益,讓女性力量能傳播的更遠、更廣,也讓女性力量更強大。
孕育新的生命 用藝術言傳身教
成為媽媽之后,她認為媽媽的精神富足是孩子的福氣,要讓孩子自小就有一顆愛人的心和了解人生的意義。
于是她主動地報名學校的志愿者,每周三次去學校為孩子們整理書籍、輔導孩子們閱讀。在擔任學校家長會會長期間,成功組織了各類公益活動。
2016年,她召集了一群生活在上海的國際家庭寶媽,組建了一個熱愛學習和運動、熱衷公益和奉獻的團隊——木蘭社。這群女性來自世界各地,從事著不同領域的工作,擁有人生各階段的閱歷。

它從一場慰問孤老院、關愛智障幼兒開始,通過組織定期的講座、活動、課程、游學和公益行動,讓群友們在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同時,將這份能量與喜悅傳遞給更多女性。
木蘭社專注于用藝術教育的方式把力量帶給身邊的人,例如:
“余德耀美術館觀展&藝術下午茶”活動,用藝術作品表現出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展現出的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激發女性對生活獨特感悟和表達;
“母親節手繪”活動,用講座的方式把國學傳遞給每一對參展母子,用共同手繪畫幅感受親子樂趣...
還有多種多樣的活動,讓人們能夠真正的體驗生活的美好和感悟到生命的價值。
藝術,讓女性力量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艱辛創業之路 用服務推動力量
隨著和寶媽們的深入接觸后她發現,這群女性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痛點:找不到專業放心的家政服務者。
她們平時忙于工作,沒有大量時間可以系統的學習育兒知識,聘用的月嫂或保姆又怕不夠專業,一般的家政中介無法用心幫他們篩選和培訓每一個服務人員。
于是她萌生了要創立一家專業的家庭服務公司的想法,必須幫助職場寶媽們解決這個問題。2018年她從新加坡飛回上海,拉上木蘭社的姐妹,創立了“樂家菲凡”國際家政這個品牌,她希望通過這家公司的服務,可以減輕職場女性的家務負擔,讓她們可以專注在子女教育和事業上。

但是慢慢做下去,她發現企業的責任不是為了解決單一人群的需求,而是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為更多的人帶去美好生活和專業服務。
于是她埋頭學習,參與業務一線,并積極引進菲傭的服務體系和理念,結合本土的特色,不斷地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業務體系:
一種是為高端的國際化人士提供家政人員雙語交流服務,滿足他們的高品質生活要求,并在本次疫情期間幫助不會中文的外國人提供買菜渠道。
第二種是寶媽的創業孵化,輔導她們成為合伙人,參與服務標準的制定和推廣。
第三種是都市精英,他們更注重飲食健康,樂家菲凡為他們提供烹飪督導服務(營養配菜、上門烹飪教授)。她倡導家政服務要結合科技,未來公司還會引入各類烹飪機讓烹飪變得更簡單快捷和健康。
還有就是孤寡老人,可以用慈善的方式來幫助她們,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有依可靠。
在這群以女性為中堅力量的團隊里,她們希望未來可以成立家政界的黃埔軍校,為行業輸出國際服務的理念;她們努力推出家政人員統一管理制,用專業的培訓培養專業的人才;她們極力推崇科技養老,用機器人去做簡單重復的工作,把人文關懷交給服務工作者去完成。
她說,樂家菲凡不僅僅是一家商業公司,她的團隊也并沒有把它僅當成是一家普通的家政公司,它是在用服務去推動這股力量實現社會責任。
堅定一種信仰 那是女性力量
丹尼爾在一次活動中說過:愛的根本宗旨,是要給被愛的人,找到一條光明、燦爛的路子,還要給人以人格尊嚴,愛的出發點在于引路。
采訪的最后,她向我們分享了她的座右銘:見自己,見世界,見眾生。
她堅定的把自己身上的女性力量傳播和影響給更多的女性,并把這種力量賦能給被愛的人,帶給人們美好和溫暖。
作為國際人士的她,深愛著上海這座城市,在這次抗疫活動中的奉獻只是她人生里的一個站點,而不是終點,未來她希望再成立一個女性公益基金,幫助女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