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區可防性案件連續下降 群眾安全感大幅上升
社區的平安關系到千家萬戶,在守衛社區平安的過程中,北京警方創新駐區制、村莊社區化、機動車社會化防控、市民勸導隊、民調解進所等警務模式,3550名駐區民警依靠地方黨委政府,針對不同類型社區,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深入推進平安社區建設,為建設最安全城市,打造平安北京、平安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截至2014年8月,全市社區入室盜竊、入室搶劫、盜竊機動車三類可防性案件立案同比下降6.2%,達到近3年最低值。在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全市機動車被盜案件已實現連續10年下降,解決了現代社會機動車被盜這一難題,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
2014年以來,全市207個社區實現了三類可防性案件零發案,其中有86個社區連續3年零發案,20個社區連續5年以上零發案,10個社區連續10年以上零發案,平安社區創建帶動社區安全防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駐區民警扎根城鎮社區
警民關系更和諧 防范基礎更牢固
城鎮地區高檔或新建小區較多,居民構成穩定,小區物業管理組織、物業委員會或基層治保組織健全,職業、義務防控力量充足、工作負責,技防設施建設完善、作用發揮到位,駐地單位門店內部管理規范、聯防組織健全,治安秩序相對較好。
在此類社區,人口管理總隊進一步配齊配強了駐區民警,依托規范化社區警務室,帶領轄區治保力量,全天候沉入社區開展防范工作。駐區民警扎根社區,警務室24小時“開門亮燈”,不分晝夜為群眾排憂解難,探索警民安保志愿服務團隊、市民勸導隊等群防群治新模式,協助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做好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同時開展經常性“警民相約警務室”、“警民懇談會”等民意收集活動,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幫助改進防范工作,確保了警民關系更和諧,防范基礎更牢固。
2013年以來,駐區民警走訪社區群眾123萬戶、243萬人次。依托社區安全防范競賽活動,針對夏季溜門、鉆窗等案件高發的狀況,入戶宣傳8萬余戶,發放宣傳材料88.7萬余份。持續推進社區物技防建設,新封閉小區101個,免費發放防撬鎖等安防產品3.1萬余套。開展“兩排一清”專項工作,共處罰違法房主1300余人,破獲刑事案件127件、治安案件236件,刑事拘留197人、行政拘留400余人,抓獲在逃人員75人。開展社區安全競賽活動,共懸掛橫幅標語1.1萬條,張貼警情提示15.6萬張,召開宣傳會4200余場,發放宣傳材料127萬余份,新安裝監控探頭2100余個,新安裝、修復門禁系統2200余個,免費發放簡易安防產品7600余套。
實行駐區制以來,駐區民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9.1萬件次,發現排查社區各類安全隱患17.4萬件,解決群眾糾紛22.3萬件次,提供各類便民服務,如送身份證、送護照上門3.7萬件次,開展轄區校園高峰勤務58.8萬件次。通過提供線索或協助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1.2萬余人,其中行政拘留8500余人,刑事拘留3400余人。
自市局實施社區民警駐區制警務模式以來,朝陽分局朝外派出所吉祥里駐區民警高輝作為第一批駐區民警,始終把社區居民當作自己的鄰里和家人,日常工作中平均每天至少接到5個居民的電話、接待10位居民登門辦事,每當這個時候他都能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截止目前,他共走訪群眾850戶次、2700人次,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60余件,提供各類便民服務300余件。
為了進一步嚴密小區防范措施,高輝積極向社區進行匯報,在社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小區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并將社會單位和物業的監控攝像連接到警務室,在民警及專職輔警24小時值班值守、實時監控下,不給犯罪分子任何可趁之機。截止目前,共通過視頻巡控系統抓獲盜竊嫌疑人5名,破獲案件10余起。
定期通過警務室電子顯示屏、在社區明顯位置懸掛橫幅、發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召開治安例會等多種形式向社區群眾及時通報治安信息和預防措施,指導群眾開展有針對性安全防范。
同時組織社區樓門組長、積極分子等力量開展協作自防,建立了以樓門長、社區和諧促進員、共產黨員為主體的義務巡邏隊,分批次、分時段在社區內進行巡邏,嚴密了社區防控網絡。
目前,社區建立專業巡防隊11支50人,居民自治小組13個,社區協會組織8個,和諧促進員141名、社區志愿者486名,無論白天和夜晚,都能看見有人在社區內開展巡邏,實現了群防群治的整合聯動。
駐區以來,高輝帶領專職輔警逐樓、逐單元、逐戶進行走訪調查,完善了社區實有人口管理檔案。為了有效化解社區的矛盾糾紛,高輝充分依托社區警務室,將求助、糾紛、擾民等非警務類警情均納入社區警務范疇,每周三下午專門在警務室接待社區群眾、調解居民矛盾糾紛。他還創建了矛盾快速處理機制,會同居委會對涉及鄰里關系的一般性矛盾,組織居民自行調解解決,做到了居民矛盾居民解;會同社區干部對潛在的矛盾糾紛進行聯合梳理化解,將隱患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目前共調解社區各類矛盾糾紛230余件,調解成功率在90%以上,促進了社區和諧穩定。
城鄉結合地區中心警務站
提升“打防管控”綜合效能
城鄉結合地區治安復雜,人員
流量較大,五小門店或治安復雜場所集中,街頭侵財犯罪警情突出,人員構成復雜且頻繁變動。
針對此情況,人口管理總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在重點地區建設運行中心警務站的工作思路。派出所中心警務站采取巡邏、治安、社區民警多警種捆綁聯動下社區開展治安防控工作的模式,形成多警種整體合力,提升“打防管控”綜合效能,優化轄區警力分布,實現了社區防范能力進一步提升。
工作中,警務站民警帶領站內輔警、巡防隊員按照轄區“三高”特點開展有重點地巡邏防范,同時不斷推動老舊小區、產權單位不明晰、無物業管理小區開展“封閉小區”、“監控系統”以及“門禁系統”等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初步構建了社會、社區、家庭三者相結合的完整防范體系,不斷嚴密了轄區防線。
推廣中心警務站工作模式以來,中心警務站民警發現不穩定因素9300余件、化解社會矛盾糾紛1.4萬余件;先后收集違法犯罪線索5600余件,抓獲作刑事拘留以上處理犯罪嫌疑人230余名。
“作為一名社區民警,就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這是通州公安分局永順派出所楊莊中心警務站社區民警施文東的心聲,也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2009年5月,施文東正式接管楊莊社區。楊莊社區地處通州與朝陽的交界地帶,總面積為2.5平方公里,共有樓房44棟,平房286戶,實有人口一萬余人。由于管界交織、交通便利、人員構成復雜,2009年社區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39起,被北京市列為50個治安復雜地區之一。
為了徹底消除社區治安頑癥,施文東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精確摸排基礎數據作為突破口。連續一個月天天加班,深入走訪社區村(居)委會、物業、企事業單位、門店和居民住戶,經常忙到晚上9、10點鐘才下班回家。正是憑借他的堅持,在沒有任何基礎臺帳的情況下,施文東楞是一步一個腳印把社區情況摸了個透,全面采集人、地、事、物和組織,逐一登記造冊,真正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
通過仔細分析,施文東發現社區發案幾乎都集中在3個小區和京秦鐵路沿線的小路上,這些地方的共同特點是路燈少、沒有治安力量巡控。于是,施文東對癥下藥,從加強警情提示、強化巡邏防控、完善物技防建設、收集破案線索等環節入手,自行設計制作了45個“警情提示欄”,懸掛在社區每個出入口和顯眼位置,還留下了他的24小時聯系方式。同時,他多次深入3個高發案小區的管轄單位和物業部門,協調加派保安和巡防力量,在各自小區的出入口進行24小時職守,逐步實現小區的封閉化管理。在施文東接管社區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社區專業治安聯防力量從原來的1支15人,發展到現在的5支76人;監控探頭從原來的幾乎空白,增加到現在的9處23個點位;沿街門店、平房、居民樓一層等存在隱患的部位安裝了600個紅外線報警器,實現了全覆蓋。目前,困擾社區的幾大癥結已全部化解,社區發案率比2009年下降了80%,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明顯上升。
村莊社區化率達70% 流動人口聚居區變身平安家園
實行村莊社區化地區的刑事發案同比下降30%
在鄉村流動人口聚居區,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是警方面臨的新課題。針對這種情況,人口管理總隊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村莊社區化管理模式。將開放式的自然村,建成封閉式或半封閉式村莊,采取看路口、設崗亭、人車憑證出入等措施,實行“社區化”管理,將城市文明推廣到農村。
建立村莊綜治中心,將社區警務工作室、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巡防工作站、民調工作室整合在一起,社區民警組織指導協警力量進行基礎信息登記、安全防范等社區防控工作。
根據村街巷胡同的分布、數量等情況,確定監控探頭數量和點位,進行統一安裝,建設鎮綜治辦、派出所、村綜治中心三級網絡監控平臺,24小時專人值守,實現村莊視頻巡控。按照全面建設、重點建設、一般建設三種類型,對現有3600余個自然村進行了細分,明確了推進重點和完成目標。
村莊社區化管理推廣以來,新完成社區化的村莊1600余個,總量達到了2600余個,占全市自然村的71.9%,超額完成2014年底前70%任務目標,依托村莊社區化模式,新建村綜治中心411個,新增加輔警力量7600余人,新安裝監控探頭9300余個,實行村莊社區化地區的刑事發案同比下降30%。
通州區臺湖社區位于臺湖鎮中央區域,轄區共包含三個行政村、三片商品房小區、二十多家大型企業和五家大型的學校、醫院。轄區戶籍在冊2000多戶,居民6000余人。據駐區民警朱文義介紹,在臺湖社區中,由于轄區內大型企業和小區管理成熟規范,三個行政村在安防等方面相對有所欠缺,尤其隨著近兩年汽車增多,出入車輛給轄區內居民和孩子出行帶來安全隱患。
朱文義說,為增強農村管理,保證居民平安,2014年,在區鎮政府牽頭下,工作人員對三個村進行了村莊社區化管理。在物防方面,新建上千米的圍欄,并合并出入口,每個出入口都設治安崗亭,派專人24小時值守。在村內主要通道安裝24個監控探頭,并通過網絡與派出所相連。在該村封閉管理后,一個由社區民警、村民治安巡邏隊和流動人口管理隊共同組成的維穩工作站建立,通過走訪巡查為居民解決難題。
自村莊社區化管理實施以來,村內環境和治安都有了明顯改善。該社區糾紛下降九成,沒有發生一起可防性刑事案件。
據了解,2014年49歲的朱文義從警24年,管理臺湖地區已有16個年頭。從當初一共只有5個民警,到如今擁有幾十警力的派出所;從當年的平房遍地到如今高樓林立,從當年的治安混亂到如今社區和諧。朱警官說,自己是轄區發展的最好見證人之一。16年來,朱警官憑著自己的熱心細心和每位居民打好交道,對于轄區的企業、學校等大型企業、單位等,他也經常上門進行檢查,排查安全隱患,進行普法宣傳等。
依靠群眾解決難題
機動車被盜案10年連降
在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大幅上升的形勢下,機動車被盜案件成為公安機關急需解決的難題。從2005年以來,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系統在全市逐步建立了“以公安機關為主導,利益關系各方主動參與”的機動車社會化防控模式,有效遏制了機動車被盜案件增長的勢頭,實現了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大幅度上升,機動車被盜案件卻連續10年大幅度下降的良好局面,有效解決了現代社會機動車被盜這一世界性難題。
人口管理部門指導屬地派出所認真開展調解和仲裁工作,解決了專業停車公司進駐小區難和維持生計難的問題。組織屬地派出所對專業停車公司進行重點指導和專門培訓,大幅度提高了專業停車公司以及停車管理員的社區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并指導屬地派出所將專業停車管理員納入到社區“紅袖標”體系之中,壯大了社區群防群治力量的規模。目前,全市專業停車管理公司看護力量達7.9萬余人。
石景山西山楓林第二社區是2006年建成入住的經濟適用房小區,在駐區民警李俊峰、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區認真開展安全設施建設和安全防范工作,打造了一個平安幸福的家園。
近年來,由于居民購車數量的增加,原有小區設計停車位已不能滿足居民實際需求,小區里因停車糾紛、不文明停車而產生的劃車行為時有發生。社區居民紛紛通過網絡、信件等方式表達對小區停車位不足的不滿。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消除社區治安隱患,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及民警多次展開協商,確定由業委會出資,將小區出入口改造為電子門禁智能管理系統,為社區常住家庭辦理停車卡,有效杜絕了外部車輛進入。同時按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相關規定制定社區停車管理辦法,限制每戶家庭所能辦理的停車卡數量。
目前,投資近20萬元的停車管理系統已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社區停車環境和交通環境,西山楓林小區停車秩序逐漸好轉,劃車警情大大降低,有效維護了文明、和諧的社區秩序。
在推行機動車社會化防控模式的同時,公安機關通過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在小區設崗亭、安裝升降桿,在中低檔車型中推廣安裝輪胎防盜鎖、斷電器等防盜設施進行實時防范。對于技防設施相對成熟的社區,依托智能報警監控系統,配以人防力量的巡邏防控,實現對機動車的全方位防范。
針對盜竊機動車犯罪報案時間滯后,系列、團伙、流竄作案突出的特點,刑偵、治安、人口等部門和分縣局堅持情報主導警務工作理念,對全市盜車案件做到“日整理、周匯總、月分析”,并采取多警種協同作戰工作模式,形成了刑偵包攻堅、破串案;治安包特行、控銷贓;巡警、交警包街面、打現行;治安檢查站包外圍、堵贓車;派出所民警包社區、防發案的多點出擊、多警聯動的打防格局,整體提升了打擊能力和效果。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健全了信通、交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指揮中心快速布警,交管、巡邏民警堵截查控,刑偵介入偵查,多警聯動、合成作戰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