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的留守兒童非常多。團商河縣委經多方調研發現,迫于經濟壓力,不少留守兒童給父母打個電話也是奢侈的事。如何為2.2萬多名孩子送去最貼心的關懷,成為團商河縣委面對的難題。
最終,團商河縣委聯合兩家通訊公司,以電話小屋的方式開展關愛服務:每所學校專設一間電話小屋,免費安放幾部電話,每月為每名學生提供120分鐘免費通話時間,或讓每名學生免費撥打5個親情號碼。
開始的嘗試充滿波折:孩子們不好意思打,家長們則怒氣沖沖找來校方質問“為什么把電話業務做到學校了”。隨著“小泉娃愛心電話小屋”的公益性質漸為人知,越來越多的孩子涌入電話小屋。
團商河縣委書記薛敏介紹,經過之前12所學校試點,電話小屋即將在全縣68所鄉鎮中小學全面鋪開,“關愛留守兒童成長,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健康發展是基層團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同于普通的關愛留守兒童項目,這些電話小屋已被嵌入冠名為“小泉娃”的公益商標版圖內,后者正是團濟南市委拓展工作思路的破冰之舉。
為何要走公益商標之路?
自2010年團中央發起青春助力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至今,團濟南市委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方面,幫扶結對農民工子女及留守兒童16758人。然而,工作經驗和實際效果仍無法掩蓋青少年關愛工作的諸多短板。
團濟南市委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活動分散、規模較小、品牌效應較弱等現象;鮮明打出“農民工子女”的橫幅容易標簽化,往往遭到受助者排斥;很多關愛活動行政化、體制化色彩明顯,導致一些社會組織參與時有顧慮。
“這些短板直接導致資源整合和社會參與度低,后勁不足,影響受助青少年得到實質的持續性幫助。”濟南市志愿者工作指導中心主任魏靖晶說。
通過對相關青少年群體、老師、家長及團干部的大調研,團濟南市委決定成立自己的公益商標“小泉娃”。該商標以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殘疾青少年、貧困青少年為關愛服務對象,輔以品牌化定位、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工作思路。
為此,團濟南市委專門設計了身著紅、藍衣服的兩個小泉娃Logo,并配以關愛卡、書簽、胸貼等配套形象識別系統。今年9月,團濟南市委以濟南市志愿者協會的名義正式向國家商標總局遞交商標申請。據介紹,順利的話,2015年將得到正式批復。
那么,公益商標的注冊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首先,商標會受到法律保護,辨識度高,意味著我們開展的是毫無商業色彩的純公益項目;其次,其定位和標準高于團內自主項目,對團干部自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其進入社會領域“學會游泳”的重要一課;此外,資金籌措小到一支鉛筆、大到一噸煤都可以走公益基金之路,有利于聚合分散的救助力量。”魏靖晶介紹。
在這樣的新型公益版圖中,活動內容的重要特色便是“私人訂制”。對此,之前4年團濟南市委在諸多公益實踐積累的經驗提供了很好的詮釋。
針對濟南市弱勢青少年群體學習環境較差,安全意識淡薄,文化娛樂活動缺乏,城市融入度低,心理狀況堪憂等現狀,團濟南市委長期開展牽手、陪伴、助力、關愛小泉娃等特色活動,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剛剛過去的第29個國際志愿者日,濟南市槐蔭區專門接收智障兒童的育園學校迎來了一批新“老師”。這一天,30余名“小泉娃關愛”陽光助殘志愿者在這里走上服務崗位,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特殊的“小泉娃”帶來溫暖和關愛。
此外,7名“馬上有溫暖——與小泉娃的約定”陽光助殘項目專員在這一天獲得了聘書,他們來自濟南市兒童醫院、華聯集團、世博動漫等單位,結合自身行業特點承接了不同的“小泉娃關愛”志愿服務項目。這些專員將通過“一對一”結對方式,與育園學校的特殊“小泉娃”建立長期幫扶關系。
2013年9月起,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來自星島志愿者服務機構的一群“洋志愿者”總會出現在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定點學校或四點半課堂,為孩子們送去英語課“大餐”,給他們講解語言知識,告訴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等。
這些“洋志愿者”都是一家語言培訓機構的教師,來自英、美等國,至今已為100余名農民工子女帶去歡笑和感動,甚至不止一次參與孩子手工作品的義賣活動。
從2012年起,團濟南市委和濟南大學合作,連續兩年利用暑假為農民工子女開設藝術課堂,大學生志愿者們用專業知識和熱情引領孩子們邁進藝術殿堂。
在團濟南市委的解讀中,注冊公益商標將為上述公益項目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經實踐檢驗已運作成熟的項目專員隊伍、青年志愿服務崗、關愛熱線、濟南市志愿服務網絡平臺以及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將為公益商標之路提供平臺支撐。
“我們期待通過公益商標之路,打造公益項目的‘百年老店’,給身邊的弱勢青少年群體提供最人性化、最權威和最便捷的服務。”團濟南市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