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倆以個人名義設立慈善基金
1月27日上午,威海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來到塔山社區書屋,這里是殷樹山夫婦的“愛心園地”。看到工作人員的到來,殷樹山將1萬元現金遞到工作人員手中,注入到他們在威海市慈善總會設立的慈善基金——“劉彩鳳殷樹山愛心基金”中,用于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困難學子和社區困難群眾。
殷樹山手中有一本泛黃的小本子,上面記載著他幫助過的孩子。“這就是彭寅生,是我第一個資助的孩子。”殷樹山指著一張照片說。照片中的孩子如今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可殷樹山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那是1951年,25歲的殷樹山從部隊轉業到榮成工作,遇到一個連寫字的石板都買不起的男孩彭寅生。當時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就決定資助這個男孩讀書,并堅持了十幾年。后來,彭寅生考入北京大學,功成名就后仍念念不忘當年的恩人殷樹山,多次前來探望。
彭寅生是殷樹山資助生涯的開始。此后的60多年,殷樹山資助的學生越來越多,單是被記錄在資助簿上的就有幾百名。每到新學期開始,殷樹山都要照著資助簿給學生匯錢。為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困難學生,2013年,殷樹山和同樣熱心公益的老伴劉彩鳳一起來到威海市慈善總會設立冠名基金——“劉彩鳳殷樹山愛心基金”,這是威海市第六個以個人名義設立的慈善基金。
家中相當簡陋,用的燈泡只有五瓦
多年來,殷樹山夫婦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慈善活動,僅2014年就捐款4萬余元。然而,殷樹山自己的家卻相當簡陋:潮濕的水泥地,幾只燈泡只有5瓦,臥室只有一張老式書桌和一鋪炕,一臺彩電是家中最現代化的家當。殷樹山身上穿的衣服已經多年,袖口都已經磨破了。
殷樹山用自己的行動帶出一個團隊,他們還成立了“中老年志愿者團隊”。這個團隊有100多人,是一群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但在志愿服務上,他們比年輕人都有活力。作為隊長,殷樹山發動團隊隊員,每周至少兩次做志愿活動,街道臟了,他們就扛起掃帚清掃垃圾;冬天下完雪,他們就拿著鐵鍬清理路面;花草樹木折了,他們就趕緊買苗補種;逢年過節,他們會帶上水果點心去陪伴福利院里的老人們聊聊天,也會去孤兒院給孩子們帶去衣服和玩具。
如今,殷樹山的老伴劉彩鳳也已85歲,可兩人依舊每天參加志愿服務。殷樹山說,他和老伴不是夫唱婦隨,而是懷著共同的理想信念,他們是“思想統一,目標一致,語言同聲,行動同步”。對于今后的生活,殷樹山說,只要自己還活著一天,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采訪的最后,殷樹山告訴記者,歲月不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身體也大不如前,他有一個心愿,希望自己去世后,能把自己的遺體捐出去,作為他為社會貢獻的最后一件事。
福利院首個大學生把他們當爺爺奶奶
1月27日下午,威海市兒童福利院走出的首個大學生張兵來到塔山書屋,看望殷樹山夫婦。2005年,張兵來到威海市兒童福利院,2014年,他被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物學專業錄取。離開兒童福利院后,雖然多方幫助,但他的學費、生活費一直是個難題,在威海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的牽線搭橋下,殷樹山夫婦從愛心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錢資助他。一放寒假,張兵就來看望爺爺奶奶。
和張兵一樣,如今當兵回來的趙杰也是殷樹山資助過的孩子。今年21歲的趙杰讀小學時,父親身體不好,母親沒有正式工作。趙杰讀小學和初中時,殷樹山夫婦每年資助500元錢,讀高中及大學時,夫婦倆每年資助1000元錢。大學畢業后,趙杰選擇從軍,報效國家。每年趙杰回家探親時,都一定去拜訪殷樹山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