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級強震,再次侵襲了這個在4月25日剛剛飽受地震摧殘的國度。
在中國政府醫療隊營地所在地杜力克,人們驚慌失措地從各個建筑物中奔跑出來,有人跌倒,有人被掉落的磚石砸中……
對于中國政府醫療隊的大多數隊員來說,這樣的情形也是第一次經歷,有些緊張卻并不慌亂,無論是病房區還是門急診部,醫護人員全都各就各位,有條不紊地工作著。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對于醫療隊里的3名男護士來說,7.5級強震中的護士節,讓他們畢生難忘。
“病人在堅持,我們又怎能放棄?”
強震來襲,帳篷醫療室的支架“吱吱”作響。
帳篷里,26歲的男護士周航和女護士李穎正在給一位小腿血腫的病人進行穿刺和抽血。
充當治療臺的行軍床被震得搖晃不已,床上的病人有些慌亂。
從事護士工作才一年,又是第一次參加震后醫療救援的周航同樣有些緊張,拿著針管的手微微的顫抖。
正在寬慰病人的李穎有著25年的從業經驗,也多次參加過醫療救援行動,她從周航微微顫抖的手,看出了他內心的緊張,“沒事,放輕松,慢慢來。”李穎一邊輕輕拍著周航的肩膀,一邊輕聲安慰。
在李穎和周航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的情緒也逐漸穩定。在帳篷里共同經歷了強震的3人,在隨后近一個半小時的治療過程中相互配合十分默契。
“扎針本來就很疼,更何況要扎進小腿,從里面抽出一百多毫升的鮮血。病人在堅持,我們又怎能放棄?”杜力克的陽光炙熱,帳篷里的溫度超過40℃,結束治療的周航滿臉汗水,但看著病人對自己豎起的大拇指,他也感到很欣慰。
來到尼泊爾后,周航每天要為近20名病人進行換藥、清洗傷口等治療工作,而在護士節這天的經歷,無疑會讓他銘記終生,“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更是我護士工作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緊張,病人會更緊張。”
強震來襲時,在帳篷手術室里,同樣26歲的另一名男護士張珂,正在協助骨科醫師林曦為一位腿部骨折的病人進行外部支撐固定。
“最開始還以為是誰扯動了帳篷,當發現手術室里的所有東西都在劇烈的抖動時,我們才意識到發生了地震。”劇烈的震動,并沒有讓從事護士工作4年多的張珂太過慌亂,“自己也是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有些緊張,但不能表現出來。我們緊張,病人會更緊張。”
見身邊的醫生和護士都十分鎮定,原本因行軍床搖晃而有些不安的病人也逐漸恢復了平靜,只是雙手抓緊行軍床的支架,靜靜的看著醫護人員為自己的傷腿做好外部固定。
手術完成,病人和主治醫師都離開了手術室,但張珂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對整個手術室進行清潔、消毒,并重新鋪上無菌防護布,為下一臺手術做好準備。
5月12日的杜力克,在7.5級強震后的1個小時內,又發生了兩次震感強烈的余震。由于帳篷手術室條件簡陋,無論是術后的清潔、消毒工作,還是術前的準備工作都極其繁瑣,需要特別細致和耐心。而在這1個小時的時間內,張珂一直都待在悶熱異常、超過40℃的帳篷里。
汗,如雨下,將口罩浸濕,打濕了衣服,張珂卻并不在意,在這個特殊的護士節里,他像往常一樣,認真的履行著一個護士的職責。
“我們盡自己所能,為病人減輕病痛。”
“哇哇哇……”當地時間5月12日午后,一個5歲的小女孩躲在哥哥的懷抱里哭個不停。
“小姑娘有些發燒,我們準備對她進行采血化驗,以便更好地判斷她的具體癥狀。”中國政府醫療隊30歲的男護士彭雷有著8年的護士工作經驗,但面對對針頭十分抗拒的小女孩時,都顯得有些束手無策。
小女孩的哭聲響亮,淚水從漂亮的大眼睛里涌出,吸引了中國政府醫療隊門急診處眾多人的目光,以至于當12時50分的強震來襲時,很多人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察覺。
“我正拿著塊餅干逗她,突然覺得搖得厲害,還有巨大的聲響從地下傳出。”意識到發生了地震的彭雷立即和另一名女護士張柳,將小女孩和她哥哥帶到帳篷外的空地上,“雖然地震不會給帳篷造成太大影響,但還是要慎重一些。”
大地的搖晃讓小女孩暫停了哭泣,但當搖晃停止,再一次面對針頭時,她又開始了嚎啕大哭。
彭雷和張柳相互配合,張柳在一旁不停地逗著小女孩,彭雷則抓緊時間完成采血,“小女孩血管太細,我之前也不是兒科護士,感到有些壓力。”
彭雷的壓力,來自小女孩的掙扎,也來自連日在門急診工作產生的疲勞,“門急診一天平均要接待超過60位病人,語言不通、交流困難,但我們盡自己所能,為病人減輕病痛。”而在護士節這天,由于發生強震,到門急診就醫的人數幾乎翻了一倍,忙碌的彭雷根本顧不上手機短信響了好幾次。
其實,那是妻子發給他的短信:“雷,看新聞知道又地震了,你要注意安全。5月19日是寶寶周歲生日,你能回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