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謝曉君放下在成都令人羨慕的教師崗位,與丈夫胡忠一起帶著三歲的女兒來到甘孜州塔公鄉,由此開啟了長達10余年的高原支教生活。四川新聞網記者在木雅祖慶學校見到了謝曉君,10年支教光陰,已讓她的臉頰上抹上了一層厚重、美麗的高原紅。
震后的一封信 關鍵詞從“媽媽”到“愛國”
11月22日,康定發生6.3級強震,震中位于塔公鄉木雅祖慶學校附近。謝曉君正是這所學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長兼初三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地震發生后的十幾秒,她立刻沖出辦公室疏導學生撤離。5分鐘內,全校1900余名學生和105名教師都被撤離到了安全地帶。
從地震發生后至今,謝曉君一直待在學校。盡管這是場災難,但在謝曉君看來,災后的20多天來,卻正好是一場最能深入人心的感恩教育和愛國教育,“在與學生同前來抗震救災的社會各部門的接觸中,他們(學生)最能感受到什么是恩情。”
震后幾天,木雅祖慶學校收到了一封來信,信的作者是8歲的都江堰小女孩陳思如,經歷過汶川地震的陳思如在信中向學校的同學們給予了種種鼓勵。謝曉君將這封信在課堂中向同學們進行了宣讀。
“同學們,有一位叔叔經常到這里來看望大家,跟大家一起玩耍,送給大家禮物,但就在這幾天,他永遠離開了。”謝曉君提到了自己以及同學們的好朋友袁雅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為叔叔寫封信呢?”
而后,謝曉君收到了兩個班90余位同學的書信。信的內容讓她深感動容,“孩子在寫信時,通常的關鍵詞都是家人,比如‘媽媽’。但這一次,卻看到了另外的關鍵詞,比如,‘感謝’、‘愛國’等等。”
全州第一名的女兒 想延續父母的支教路
2000年,曾任教成都石室聯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鄉西康福利學校支教;3年后,妻子謝曉君毅然放下在成都安逸的生活和石室聯中的教師崗位,抱著3歲的女兒來到塔公鄉,在更偏遠的木雅祖慶學校任教。如今,夫婦二人依舊堅守在高原的工作崗位上。
時過10余年,女兒胡文吉已經14歲,今年夏天進入了甘孜的一所職業高中就讀。此前的上學時間,女兒也在母親謝曉君支教的木雅祖慶學校上學。“不能叫我媽媽,在學校就要按照一樣的學生來看到,她也主動的選擇住宿舍,不跟我住一起,說容易變慵懶。”謝曉君笑著說。
今年中考,女兒胡文吉取得了全甘孜州第一名好成績,但女兒卻放棄了更好的入學選擇,選擇了甘孜瀘定職業中學,學習藏數學。而事實上,對于女兒的這個選擇,謝曉君曾一個人在辦公室流淚,與丈夫胡忠商量了半個多月,最后才選擇支持女兒。
“她應該是先和他爸爸說的,表達了想上職高,放棄繼續上大學的想法,他爸就跟我說了。”今年5月份,在得到女兒選擇職高消息的當晚,謝曉君一個人待在學校辦公室,想了很久,回想女兒從小跟自己在高原吃的苦,不禁流下了眼淚。
而女兒上職高學習藏數學的想法,其實也經過了深思熟慮。“她想幫我們分擔壓力,盡快學成回到這里繼續支教,因為這里教藏數學的老師很少。”謝曉君很欣慰,“女兒能夠有這樣的想法和價值觀,對父母而言理應肯定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