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女孩重新戴上耳蝸,睜著圓圓的大眼睛,叫了一聲“姐姐”,曹青莞一下子覺得心都要融化了。她甚至忘記了周圍還架著攝像機。
對于曹青莞來說,沒有什么比《尋耳》順利殺青更令她感到興奮了。作為一名重度耳聾患者,南京藝術學院大學生曹青莞曾站上《超級演說家》的舞臺,講述親身經歷的故事,并獲得全國亞軍。
制作一部反映聾啞人群體生活狀態的作品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這一次,她零片酬出演,以制片人和主演的雙重身份參與到《尋耳》的制作中。
2015年10月,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9位主創,從南京奔赴銀川,在短短8天內完成了《尋耳》的拍攝。
影片改編自一個發生在銀川的真實故事。一個患有先天性極重度神經性耳聾的4歲小女孩宋玉儒,不幸丟失了價值28萬元的人造耳蝸。在網民、群眾、媒體、政府部門114小時的齊力尋找下,丟失的人造耳蝸終于被找到。
導演王超被這個“全城尋耳”的故事感動,想和團隊將這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拍成電影。
事情起初進展得并不順利。由于《尋耳》是一部純公益性的微電影,他們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挑戰就是資金。
劇組成員決定自籌,將自己的生活費奉獻出來用于微電影的拍攝。在這個“沒有投資的劇組”里,每位演職人員都身兼數職,演員兼任化妝師、導演兼任路人甲、攝像兼任后期。女主角曹青莞的衣服也來自劇組,“組里男女老少的衣服我都穿過”。
導演打趣地介紹自己的團隊,“這是夢之隊”。“拍攝之前我們就預料到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是我們嘗試的第一個公益項目,不管多難,我們都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擠在南京藝術學院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整個團隊都在為拍攝做著準備:籌錢,尋訪當事人,撰寫劇本,找到適合拍攝的場地……
故事發生在13年前,因此尋訪當事人并不容易。從新聞網頁到尋找耳蝸的微博,再到銀川市市政網,劇組終于聯系上了小女孩的父親宋國強。
宋國強起初不同意把當年的事情拍成電影。女兒是重度耳聾患者,他不希望被過多地關注和打擾。王超向他介紹了自己的團隊,并保證將這部微電影拍好,表示拍攝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并了解耳聾患者這個群體。最關鍵的是,公益片的主角也是一個積極樂觀的耳聾患者,多少年來通過自身努力,獲得被大家認可的成績。
宋國強最終被他們的真誠所打動。
對于電影的每一個細節,團隊都盡可能追求完美。劇本反復修改了十幾次,從紀實性的手法到藝術加工,從小女孩的視角到曹青莞所扮演的女記者的視角,編劇張瀚如回憶那段熬夜改劇本的日子,“很痛苦,但也很幸福”。
為了追求最佳視覺效果,劇組在早上5點起床,拍攝一輛火車從隧道穿過的戲。不知道火車具體什么時間經過,攝像只好架好機器,一直守在攝像機旁,演員也一直站在固定的位置。
聽到“嗚嗚”的聲音,所有人以為火車來了,馬上進入狀態,但大多數時候只是汽車經過。這個可能在電影中出現了不到5秒的鏡頭,他們花了3個小時來拍攝。“10月的銀川已經很冷,大家凍得一天都沒有緩過來。”曹青莞說。
還有一場風車的戲讓劇組所有成員都記憶猶新。這場戲是小女孩在銀川市綠博園里奔跑,周圍全是風車在轉動。沒有風車,大家便買來紙,所有人連夜做,沒有木棍,就用吸管或者筷子代替。由于擔心風車被壓壞,有一些風車甚至是在拍攝的現場趕制出來的,一邊做一邊插在道路旁的植物叢中。
“這個鏡頭最終呈現的效果非常美,我們使用了航拍,鏡頭里,小女孩舉著風車奔跑,她四周所有的風車都在轉動。”攝像方嘯宇說。
由于不是專業演員,曹青莞一直在擔憂“我的表演無法把觀眾帶入到事件中,使他們和我產生共鳴”。
小女孩丟失的耳蝸價值28萬元,而且是一對一匹配的,如果找不到,只能再次開顱。對于正常人來說,很難理解耳蝸的重要性。“耳蝸丟失后,那種焦急的情緒我擔心無法讓正常的觀眾感受到”。
于是,曹青莞經常向劇組里的一位記者請教,包括記者在某個時刻會不會做這個動作,在某個事件面前會怎么想,記者平時怎樣著裝,怎樣拿話筒……
從南京到銀川,1600公里的距離,劇組無法帶上所有的拍攝器材。上飛機前,為了不超重,導演將大大小小的器材按重量均分給每個人。器材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拍攝,比如有一個鏡頭需要用到滑軌,但他們沒有。最后大家想了一個辦法,讓演員坐在有滑輪的椅子來回滑動,在鏡頭里達到滑軌的效果。
當《尋耳》劇組來到銀川,小到市民,大到政府官員、媒體機構,得知他們要拍攝“全城尋耳”,都為其“保駕護航”。派出所為他們提供拍攝場地,媒體提供演播空間,一些銀川市民也出演了影片中的某些角色。
目前,《尋耳》劇組正在南京藝術學院緊張地做著后期工作。看到視頻,曹青莞感慨:“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即使有一些不完美,也不會說它不好。”
今年10月,主創團隊開始創業,專門成立了稻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他們想以《尋耳》為起點,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公益文化項目。
但大家都不敢輕易提公益。“公益到底是什么?如果觀眾不買你的賬,反而對影片產生排斥怎么辦?”曹青莞說。
他們沒奢望《尋耳》能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改變,“如果人們能因為《尋耳》知道耳蝸是什么,它對耳聾患者有多重要,這樣就很好了。”導演王超說。(實習生 李佳咪 中國青年報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