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是學生中常見的負面現象,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全面普及,這種同學間的欺凌也發展到了網上。作為校園欺凌的“升級版”,在網上“被欺負”所帶來的影響甚至比在校園內更大。日前,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同學們頂著烈日,前往長寧區、虹口區和普陀區的多個街道,為十余所愛心暑托班的600余名學生帶去了精心設計的課程——網絡欺凌防御。“如果被其他小朋友欺凌了,我們應該快點告訴老師或者爸爸媽媽!”小朋友們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討論,熱烈的氛圍洋溢在教室中。
2017年9月,上海市教委發布了《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欺凌指南30條》,要求各區教育局指導中小學校(包括中職學校)建立校園中網絡欺凌發現、舉報、處置機制,有效防范校園中網絡欺凌事件發生。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當前上海市中小學中網絡欺凌行為的現狀如何?網絡欺凌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網絡欺凌,老師和學生的反應是什么樣的?怎樣可以更好地預防并應對網絡欺凌的發生?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一支學生團隊對這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針對網絡欺凌的預防和應對的課程,并利用暑假進行宣講,旨在撥開網絡云端的黑霧,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出一份力。
網絡欺凌現狀不容樂觀
實踐隊伍對上海市6所中小學近千名師生開展了調研,發現有33.23%的學生報告其曾遭受過網絡欺凌,而有66.19%的老師認為自己所在學校存在網絡欺凌現象,其中言語攻擊的方式使用最多,且這一比例隨著年級增長有所上升。可見,網絡欺凌并不是個別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然而,面對網絡欺凌,學生的應對方式相對比較消極,有超過60%遭遇過網絡欺凌的學生認為“是自己的錯”,所以選擇忍氣吞聲;或選擇以牙還牙,進行報復,這都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這些調研結果堅定了隊員們要為改變現狀獻一份力的決心,“作為學心理學的學生,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實踐隊隊長王云汐說,“我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孩子知道網絡欺凌是什么,遇到欺凌如何正確處理,也希望讓更多的孩子避免遭受網絡欺凌的侵害。”
一堂“不一樣”的課程
在長寧區、虹口區、普陀區團委的大力支持下,7月下旬,這支實踐隊伍走進了上海市各街道的愛心暑托班,開展了宣講。隊員們以心理學專業知識為依托,結合前期調研的結果,設計了一套針對小學生的網絡欺凌的預防和應對課程。該課程通過觀看視頻、小組討論、知識競答、情境表演等形式,將網絡欺凌的定義、現狀、應對和預防等內容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授給學生,同時,隊員們還為遭遇了網絡欺凌的學生提供個別的心理輔導。
此外,實踐隊伍還制作了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對“欺負人”說不——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及網絡欺凌應對手冊》,學生可以在可愛的漫畫人物的帶領下學習網絡欺凌的相關知識,并通過一系列情境題,進行知識鞏固和應用,可操作性強。
宣講效果顯著,收獲美好的意義
在長寧區仙霞街道愛心暑托班的授課過程中,女孩小秋(化名)在隊員的鼓勵下講述了自己遭遇欺凌的經歷。“……她們當時說我媽媽不好,說的很難聽。那個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很生氣也很難過,只能自己偷偷流眼淚……”小秋在回憶的時候,低著頭,雙手無力地垂著,顯得非常沮喪。原本還有些嘈雜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孩子們意識到,原來欺凌就發生在他們的身邊。小秋在講述時,語氣中流露出對自己的責備和對被欺凌的恐懼。她說,自己一定是哪里做錯了,才會被這樣對待,而媽媽被人侮辱,自己卻無能為力,更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隊員們圍在小秋身邊安慰她,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給她支持和鼓勵,小秋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此后,隊員們又講了面對網絡欺凌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小秋慢慢打開了長久以來的心結,開始積極舉手發言,和隊員們互動。課后,她向隊員們眨眨眼,笑著說:“以后我再也不怕了,我會用哥哥姐姐們交給我的方法,勇敢去面對!”
“能夠幫助她走出過去的陰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實踐隊員胡丁鼎說,“這也是我們最想要收獲的:去幫助那些已經是或者可能成為群體內受到欺凌、排斥的孩子們,告訴他們如何應對、如何預防。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美好一些,讓他們多愛自己一些,就是我們的愿望。”
令隊員們倍感欣慰的是,宣講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學生們能夠認真聽講,積極參加討論和知識競答,也非常喜愛隊員發放的手冊,在上面用筆勾畫著閱讀。課后,他們紛紛表示要對“欺負人”說不,會更加關心和團結同學,并對“小老師”們說謝謝。600余名學生的積極反饋,讓隊員們激動不已。
“非常感謝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同學們為我們送來精彩的課程!”長寧區團委副書記范朱鳳表示,“這個主題非常有意義,希望這個項目能夠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志愿者能夠加入這一行列,讓更多的孩子受益。”網絡欺凌防御一直在路上。這個暑期,隊員們還將前往幾所愛心暑托班進行宣講,為更多孩子帶去知識,指引方向,助力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