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因貧困輟學,在好心人資助下完成學業,從此反哺社會,把愛心傳遞到一個個貧困兒童身邊;
她發動社會力量,成立民間助學協會,通過網絡聚起1500余愛心人士,幫助300多名農村貧困學童圓了讀書夢;
她注重跟孩子心靈的溝通和交流,用真情喚起真情,用人格感染人格,用愛心培育愛心——她就是江蘇省泗陽縣春暉民間助學協會會長張礬,一名從事墻紙經營的普通個體戶。
愛的反哺:詮釋扶危濟困美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兩句詩人們耳熟能詳,和很多人相比,36歲的張礬更深知這首詩背后的含義。
張礬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那年,因負擔不起學費被迫輟學。“這對于我真是一場災難,直到現在我還老是做夢:上課時老師把我趕回去拿學費,回到教室,黑板上的內容已被擦掉,看著陽光里的粉塵,我的心跌落到絕望的谷底。”說起失學的痛,張礬依然刻骨銘心。幸運的是,在省司法廳一位干部的捐助下,她順利完成初中學業。
從貧困失學到得到別人幫助,張礬在心里暗暗立下一個志愿:要受助反哺,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傳遞社會的溫暖與關愛。
2010年,張礬從當地的一檔電視節目中看到了一位父母離異、與爺爺相依為命的孩子。那個瞬間,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能感受到這個孩子的內心,我知道他多么無助,知道他需要什么。”第二天,張礬就找到學校,認領了這個孩子,一對一資助他上學。
為了幫助更多的失學兒童,2011年11月,張礬創建了“泗陽春暉民間助學”QQ群,開設春暉民間助學網,2013年發起成立泗陽縣春暉民間助學協會。通過搭建愛心平臺,迅速凝聚了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愛心傳遞。“張礬”們用自己的善舉溫暖著一顆顆幼小的心靈,詮釋著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
愛的智慧:要“有愛”,更要“會愛”
泗陽縣高渡鎮貧困兒童吉詩德是一個孤兒。父母離開后,由于缺乏親情,孩子逐漸封閉了自己,臉上不再有笑容,口中也不再有言語。在張礬和志愿者們整整一年的呵護和守候下,吉詩德終于開口說話了,臉上也重新有了燦爛的笑容。在春暉資助的300多名貧困學童中,單親、孤兒或父母患有重病等情況的占絕大多數,貧困生活令他們脆弱自卑、敏感自閉,更加需要疏導和撫慰。
為此,在春暉助學協會,張礬倡導“一種有質量的幫助”。“光有愛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會愛’。真正的愛是‘智慧的愛’,是恰到好處的愛,是能夠激發孩子們真摯情感的愛。”這是張礬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
心靈撫慰、真情陪伴是張礬和春暉志愿者們在日常家訪工作中一項最為重要的內容。春暉家訪中還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定,那就是“所有志愿者在孩子面前不哭”。“不管你看到、聽到和感受到怎樣的感動,都要忍住眼淚,因為我們要傳遞陽光、微笑,讓自己的存在成為正能量。”她說。
面對這些貧困兒童,張礬一直在努力向前走著,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現在,孩子們看到張礬,老遠就大聲喊著“張媽媽、張媽媽……”“我能感到,這稱呼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呼喊,他們的健康成長讓我感到深深的幸福。”她說。
愛的力量:把愛心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今年年初,在春暉助學協會組織的“尋找百名貧困學子資助人”公益活動現場,學生胡家園朗讀了一封寫給春暉的“爸爸媽媽”的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因為有你們的幫助,我和媽媽終于不用擔心在過年的時候連最簡單的年貨都無法置辦。”在張礬的幫助下,胡家園的學習成績進步迅速,在2013年中考中獲得泗陽縣裴圩中學第一名,順利進入致遠中學就讀。
愛在用心傳遞,愛在四處蔓延。三年多來,春暉志愿者們實地走訪了農村貧困家庭600余戶,月均下鄉家訪15次,接受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商家和企業捐贈助學資金70余萬元,成功結對幫扶300多名貧困兒童。
“我曾因家庭貧窮輟學,是好心人幫助了我。現在,我不能再讓這些和我一樣想讀書的孩子上不了學。我們要在孩子心中種下‘善的種子’,并以身作則,成為他們的好榜樣。”張礬樸實的話語讓人尊敬。
現在,助學協會的會員已遍布全國各地,成員接近1500名,并且還在快速增長,在南京、常州、杭州等地設有募捐分站11個,張礬經營的墻紙店也成了捐助物品的集散地。與此同時,春暉助學協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參與愛心助學的人數越來越多,受到社會普遍贊譽,獲得了“宿遷市十佳網絡志愿者團隊”“宿遷市十佳巾幗志愿服務隊”“江蘇省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2013年度“感動宿遷”頒獎典禮上,評委會給張礬寫的贊詞中這樣說道:莫以善小而不為,投入地愛一次,不是“作秀”,只是為了堅守心底的那一份期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她擎起了“春暉助學”的大旗,賦予“母愛偉大,人人可為”的美好意義。
這就是“寸草春暉”的力量,也是張礬愛心助學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