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信息,陳麗娟也非常激動:作為公益志愿者,我們最大的滿足不僅在于給予,更在于自己的行為能感染更多的人,影響更多的人。
志愿者,聯合國將其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且奉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
在陜西省的民間公益組織里,就有著一大群無償服務的志愿者。西安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西安市的志愿者人數達77萬人。
陳麗娟說,之所以能堅持做公益,是因為做志愿者不僅是給予,也是一種獲得;不是好奇心的滿足,而是心靈的需要;不是教育者,卻用生命在影響生命。近日,記者就走訪了三位活躍在西安民間公益組織的志愿者。
家不在西安、想父母、交不到男朋友、上個城墻也沒人陪……過去,每當負面情緒像潮水般涌來的時候,李艷平總是無法抵擋:為什么我就這么“悲催”?而在參加了公益組織后,她覺得自己慢慢變強大了。
李艷平:我感受到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
“和那些服務過的智障兒童相比,我是一個健康、能獨立思考并主宰自己生活的正常人,還有什么可抱怨的?”現在,李艷平經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
21歲的李艷平來自陜西青年職業學院,今年大三,學的學前教育專業。一副稍顯夸張的黑框眼鏡加上淡淡的妝容,一看,她就是個時尚的姑娘。因為家在遙遠的內蒙古,雙休日,愛美的她一般會去逛街、購物,尤其愛買衣服。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作為志愿者參加了西安市陽光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親子手工制作坊”活動,教5-12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做香包。李艷平平時就愛做手工,因此,當天的課堂上,她特別的興奮和投入。
“謝謝你啊,我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種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是個非常好的體驗”、“以后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活動結束時,許多家長都向李艷平表達了謝意。得到大家的肯定,當天,李艷平睡覺時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做志愿者的開心,讓她非常期待參加第二次、第三次公益活動。就像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李艷平說,好像有一股力量,促使她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更積極了。
“做公益,使我感受到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李艷平說,在11月9日的親子彩繪DIY活動中,她第一次接觸到自閉癥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她看到,對于性格古怪乖張的孩子,每一個父母都耐心地陪在他們身邊,不拋棄、不放棄。在老師的啟發下,孩子們給家長一個擁抱甚至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這些爸爸媽媽流下幸福的淚水。李艷平說,當時的情景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每次打電話,爸媽都只說吃好喝好,從沒說過怎么愛自己。但是做公益后,她體會到了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現在,只要放假回家,她都會把自己的時間全部用來陪父母,關心他們的身體,買他們不經意說出的想要的東西。李艷平說,從關心身邊的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是公益帶給自己最大的收獲。
擁有AB型血的郭衛林從1999年起,就開始無償獻血,并一直堅持到現在。“少獻點,少獻點,不然對身體不好”,盡管周圍許多人反對他獻血,但誰也說服不了他。他說,每當看到鮮紅的血液流進獻血袋,自己就有一種奉獻的快樂。
郭衛林:別人再怎么說也不能左右我
郭衛林家在長安灤鎮,初一沒上完,就出來打工,嘗盡人間艱辛的他,甚至還輾轉到過南方城市。黑黑的臉龐、結實的身材、骨節粗大的雙手,眼前的郭衛林一看就是個下過苦的人。目前,他在長安區一家私企當電焊工,沒有社保,工資按日計,200元/天。除去休息日,平均一個月可拿3000元,加上妻子當服務員掙的1000多元,全家每月收入4000多元。
郭衛林的女兒11歲了,按照農村的政策,還可以再生一個,但他說,自己沒有傳宗接代的老觀念,生活壓力這么大,養一個孩子足夠了!
從南方打工回來后,郭衛林每月都獻血小板。一次血站開放日,他認識了一個無償獻血的志愿者,介紹他加入“陜西愛暖人間公益中心”。從7月份進入公益組織至今,郭衛林已參加了五六次活動,且都在工作日。算來下,光工資就損失了1000多元,這還不包括他義務出車,用自己的二手車送工作人員去大荔考察危舊校舍,一趟下來,油錢就要花一百五六。
“你這是圖啥呢”,妻子不理解,常對他叨叨,人家誰誰換車了,誰家又買房了。的確,住在農村,周圍人都在為過上好日子打拼,在他們眼里,郭衛林傻得可以。然而,另類的郭衛林卻說,他覺得,錢夠用就行了,只有做公益、只有幫助別人才能讓他感到快樂。“管它哩,現在好事壞事都有人說,只要自己活得開心”,遇到不理解,郭衛林常用這句話給自己寬心。
雖說自己遇事能想得開,但他對社會上公益人受到的不公還是“憤憤不平”。“愛暖人間”的志愿者小王在一家眼鏡店上班,因為要在工作日請兩天假,被老板按一天2000元算,扣了4000元的“天價罰款”,更過分的是,老板還把電話打到她老公那兒告狀,說你老婆不來上班,是不是有外遇了。
企業為什么不能支持員工參加公益活動?為什么要如此刁難和羞辱員工?企業的負責人為什么一點公益心都沒有?每次提起這事,郭衛林都特別生氣。他覺得,企業不僅要支持員工做公益,還應為志愿者提供宣傳平臺,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長安”已記不清自己多少次走進這間41平方米的老房。11月15日,在漓漓的秋雨中,他又一次踏進這座小屋。因為在一樓,房間一如既往的陰冷、昏暗和凌亂。客廳兼臥室里,只開著一個小小的臺燈,如果不是我們進去,房間的主人、70歲的趙爺爺根本不舍得開40瓦的燈泡。
“長安”:公益是相互尊重有分寸地給予
“長安”是陜西零貳玖公益服務中心一名志愿者,因不愿透露姓名,采訪中,只報了自己的QQ網名。
趙爺爺是個孤寡老人,終生未婚,靠每月550元的低保金過活。2010年,“長安”接手西安西后地片區的孤殘老人志愿服務后,就開始了對趙爺爺的服務。和一般孤寡老人不同,趙爺爺愛看書、寫字、甚至還研究西夏文。因為終生未婚,生活中,他的脾氣有些古怪和清高。給老人服務的時候,“長安”一般會給他收拾收拾屋子,洗洗衣服,有時還會在他心情好的時候,陪他聊聊天、種種葫蘆。當時,民政部門也給趙爺爺派過一個中年婦女上門服務,可是沒干幾次,就被趙爺爺退回去了。“她一來,就愛嘮叨,說我這個東西放得不對,那個地方不應該那樣,你給我服務又不是來教訓我的,太煩人了”,趙爺爺說,其實,他更愿意和年輕人在一起,因為,年輕人有文化、有思想,能給他帶來新信息,讓他感到自己與時俱進。
可是慢慢地,“長安”發現,趙爺爺對他們的服務也開始挑剔,有時,在盆里放幾件內衣、內褲,也要前去的志愿者洗,否則,就不高興。
“對于受助人來說,他們是弱勢,需要關注,但對于志愿者來說,也需要平等對待,任何付出都需要被尊重和珍惜”,“長安”說,后來,他決定先“涼”上趙爺爺幾天。果不然,幾周沒去,趙爺爺主動打來電話問:“你們怎么不來了?”再后來,“長安”他們去,老人就客氣了許多。原來,他也反思了。趙爺爺說,志愿者沒有任何收益,這種無私奉獻是難能可貴的。面對他們,任何的“自私自利”和“為老不尊”,都是不應該的。
“您孤獨嗎?”對于記者的提問,趙爺爺說,不孤獨,因為,經常跟年輕的志愿者在一起非常愉快。“長安”說,老爺子精神頭很大,現在,每天都去一個朋友辦的駕校免費學車,那種向前疾駛的奔騰感常常會讓他忘了自己的年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