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功財,1982年出生,湖南瀏陽人。2014年之前,在各類媒體發表了500多篇文章,數量可觀。他與妻子共同創辦小鬼當家公益圖書館也被一些媒體報道。2014年2月26日,中國青年報的一篇《跟公務員隊伍說再見》,報道了他辭去了森林公安工作,卸下公務員身份投入創業的事情,并被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微博所轉發,這讓他的名字真真卷入了主流輿論場的漩渦。
正文:
陶功財并不喜歡自己被貼上“辭職公務員”的標簽。
在辭職之前,雖然他的名字也屢見于報端,但在主流輿論場仍然名不見經傳。
他也不明白“辭職”這樣一件只關乎個人選擇的事情,為什么比自己那么多針砭時弊的文章,和一些公益事業受關注得多。
陶功財說自己有顆“不安分的心”。
所以在瀏陽的大山里時,他努力讀書,要走出大山。
上了軍校后,他選擇了飛機維修專業,因為那是個“高大上”的專業。
不過命運吊詭,許多時候生活并不如自己的想象。
雖然學了飛機維修,但之后在部隊的6年多生活中,他從沒修過飛機,只是做了一些噴涂之類的事情。
轉業之后回到瀏陽,他做了一名森林公安,生活一如既往的平淡。
跟他的聊天中,他常反復說起“體制內”這個詞。
他并不喜歡那些“體制”所給他設定的條條框框,他的文章中也時時對于“體制內”保持著適度的懷疑。
在他看來,“體制”是一個“緊箍咒”,讓人無法完全發揮自己的能量。
相比文章的棱角鮮明,陶功財本人卻是一位長相瘦削,待人溫和、靦腆的男人。
他的同事曾經告誡他,對待嫌疑人不能“太客氣了”,要保持威嚴。但陶功財卻覺得一些不小心造成森林失火的人,往往都是大山之中辛勤勞作的“老實人”,為了討一口生活,不留意犯了錯,不想為難他們。不過,從執法的角度而言,又確實需要公平公正,這讓他很矛盾。
后來,因為寫作上的才華,陶功財受到領導青睞,被調到局機關寫材料。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力求把公文材料寫得有人情味一些。
但最后,他還是厭倦了這些。
“一些了解我的朋友對我說,像你這樣喜歡獨立思考的人在體制內生活一定很痛苦。”陶功財說,雖說主要在辦公室是寫材料,但也經常少不了做些布置會場、洗杯子、拖地之類的雜務,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32歲的他似乎已經可以看到“30年后自己的樣子”了。
“一年5萬塊錢,收入低,養不活老婆孩子。按照體制內的規則,未來似乎也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前途渺茫。”這是陶功財辭職兩個最直接的因素,這又透露出陶功財那顆不安分的心下,還有著實用主義的色彩。
陶功財辭職已經10個月了,還經常有人問他后悔么。
他回答是:“相比在體制內的謹言慎行,此時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而且對于未來自己多半可以掌握。”
現在的陶功財依然辦著自己的小鬼當家公益圖書館,每天看著孩子來讀書和活動就很開心。他經營的好爸爸家庭文化發展(湖南)有限公司,近半年以來,憑借幾個小活動已有了收入。正在測試的“好爸爸”APP也即將上線,一切都似乎在向著他理想的方向發展。
雖然陶功財也認識到,社會階層固化的鴻溝,讓一個階層向更高的階層邁進之路越來越難,但他說:“只要我自己努力,相信三五年之后,至少能比在體制內的自己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