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15-315談汽車質量和服務 莫讓消費者寒心
2006-03-15
臨近3.15,有關汽車質量和服務的投訴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前些天,編輯部就收到一封吉林王先生的來信。信中說,春節前,他買了輛轎車,沒想到僅僅開了3天,車輛就在慢速行駛時突然失去了控制,沖入路邊的溝里。事后,他請從事汽車維修的人士檢查了車輛,竟然發現該車左前輪支臂球頭三個固定螺絲中有兩個連接錯位。而這輛有明顯缺陷的新車,王先生竟然不知情地開了300多公里!
新車裝配如此粗心大意,已經讓人對該品牌心生疑慮,在隨后問題車處理過程中的遭遇,更是讓王先生寒心。該品牌長春服務站兩次派人粗粗查看后,都說是用戶責任,廠家不予負責。還說,要打官司,王先生得自己掏錢請專業機構鑒定。求助于生產廠家退換車輛,可多次撥打廠家客戶服務電話投訴,至今沒有下文。
筆者沒有做實地調查,對事件的真實情況也無法作出真實、準確的判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購買的轎車出了質量問題,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對技術不甚精通的消費者,一般不會故意弄虛作假去勒索企業,他們只希望能盡快解決問題,并討個說法;而對企業來說,要化解信任危機,避免對品牌產生傷害,沒有別的路可走,只能用真誠的態度、高效的行動,盡快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復。
近年來,為搶占市場份額,轎車企業紛紛加快新車上市步伐,但日趨明顯的產品同質化傾向,卻無形中減弱了企業推陳出新的效用。倒是售后服務質量、用戶滿意度、品牌口碑等因素,正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為此,不少企業都在質量提升和售后服務上下足了功夫———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勇于召回問題產品、開展服務店技術比武大會、借助中介機構調查用戶滿意度……
然而,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年來,汽車用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方面的投訴仍呈現出上升趨勢。與2005年上半年相比,2005年下半年的投訴中,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有增加趨勢,占到總投訴量的67%,服務質量問題占到33%。
前些天,幾家企業打來電話詢問3.15期間本報的報道計劃,暗含的意思是希望能對投訴筆下留情。看來,企業對用戶投訴還是很關注的。作為一件易耗品,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塞責,讓用戶寒了心。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