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15-汽車維權遭遇四大尷尬
2006-03-15
汽車維權遭遇四大尷尬 舉證之路何其修遠
千龍新聞網
廣東一位車主駕駛某品牌越野車在時速50多公里時,左轉彎翻車造成左胳膊截肢。她為舉證花費了大量財力、精力,均無法證明是汽車質量的問題導致了這次事故,直到從網上得知在美國進行的這種車型試驗中,發現存在設計缺陷,她才得到有力證據。
每遇汽車質量投訴,生產廠家或服務商都會要求消費者進行鑒定或檢測。但消費者往往難以費時費力費金錢地去做鑒定或檢測。因此,在此類糾紛中,造成問題長時間僵持,矛盾難以解決。
維權困惑:這樣的官司怎么打
郭先生花468萬元購買了英國某公司生產的一輛豪華汽車。該車行駛到4089公里時,在正常駕駛情況下,轉向拉桿突然脫落,汽車行駛方向失去控制。他將銷售該車的北京某公司告上法庭。被告卻認為,北京公司不該是本案第一被告,原告不能把生產者扔在一邊,只告銷售商。
此案說明消費者、銷售商、生產廠家三者之間在商業行為的過程中,責、權、利往往不明確?,F行的相關法律雖然有些規定,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存在困難。
維權不足:我是皮球你來踢
在汽車消費投訴中,售后服務占到了汽車投訴總數的近七成。上海三星誠信維修單位南空汽車修理廠負責人表示,從總體上看,目前國內的汽車售后服務大環境還是比較規范的,但確實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反映維修行業存在較多的還是服務人員素質低、維修技術質量差、配件假冒偽劣、收費及拖時等問題。
另外,有些非常清楚的事故責任,會被經銷商、廠商、維修廠三方面互相推諉、來回“踢皮球”,使得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維權過度”:讓你滿意真的好難
對于經銷商普遍認為的“現在消費者難侍侯”,上海寶樂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鄧劍鈞副總經理認為,不少汽車投訴完全是因為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誤解造成。如果商家能在賣車的過程中為消費者介紹得更加明白一點、具體一點,消費者的投訴就會減少很多。
消費者維權過度與否,受到來自維權機制、維權法律、維權案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取決于廠商、消費者和經銷商三方的協調,消費者在投訴時關鍵是要有理有據,才能更好地維權。
車主維權要點
1、盡可能提早發現問題。要加強汽車知識,在購車時多問、多看、多了解,盡量把各類問題在購車前就妥善解決,不要留下尾巴。同時提高法律意識。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妥善處理時,要積極拿起法律武器。
2、盡可能按國際慣例提出要求。消費者完全有權利依照國際慣例,向問題車廠家要求召回檢修,要求制造商無償地更換存在危險隱患的零部件,要求經營者支付相應的損失賠償費用,賠償由于使用了不合格零部件而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失。
3、盡可能協商解決問題。消費者最直接的就是與經銷商協商解決。如果問題解決不了,還可以與廠商協商解決。消費者可以提出退貨、“包換”等要求。如果新車上了牌照、辦理了有關上路手續后,消費者還可以請求部分經濟賠償。如果不能協商解決,消費者可以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或采取法律訴訟等方式。
4、盡可能采取直接有效的途徑。消費者根據汽車產品暇疵的實際情況,應盡量采取最直接、最有效、時間最快、成本最低的途徑。
5、盡可能避免將維權訴求擴大化。汽車消費維權的訴求,盡量避免脫離實際。這也是保障法律公正、公平的客觀需要。過去消費者對廠商缺乏信任感,但現在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廠商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轉變,主觀上都愿意為消費者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6、盡可能避免將維權提早司法化。通過司法介入進行維權,是完全正當的、合理的,但是也有一個司法介入的時間和對象的問題。購車糾紛和服務質量問題,也有少數屬于安全事故問題,這些都可以通過質量投訴機構依法協調解決。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