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過剩是假問題 房價太高買不起才是真問題(轉)
2006-03-15
近日,為誰該為不斷上漲的房價負責,有關部門與房地產商打起了筆仗。繼國家統計局拋出住房過剩的觀點后,國土資源部更是在其網站表示,去年底房地產已被國家列入產能過剩行業名單。兩個部門引用的都是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數據。在去年全國已被購置的土地面積中,未完成開發的有近1.7億平方米,而按去年前11個月的開發水平,還能滿足一年多的開發需要;此外,商品房空置面積繼續擴大,至去年11月末已達1.14億平方米,商品房的施工面積更相當于5年多的竣工面積。
本輪宏觀調控,國家從土地、信貸、稅收以及行政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多種“組合拳”來調控過高的房價,但房價仍然我行我素。去年的房價普遍比上年上漲了15%,一些地方甚至上漲了20%。今年1月份雖然漲幅不高,但也在5%以上。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拋出了“地荒論”,說不是我不想讓房價降下來,而是政府供地過少,導致開發成本抬升,房價不得不跟著上漲。政府則反擊說,“地荒論”純屬無稽之談,政府住房用地供應并沒有減少到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上述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雙方互相指責,都把房價上漲的責任推給對方。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但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它沒有義務為老百姓造房子。而政府有責任監督企業造好房子,讓開發商把房價降下來,做不到這一點,就有失職之嫌。
從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報告來看,住房過剩并不是住房市場的全面過剩,而主要是中高檔商品房特別是高檔商品房以及一些交通不便的遠郊區商品房過剩了,絕大部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以及低價商品房都不過剩,相反,還供不應求。這反映出房地產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失衡。相對于人們的購買力來說,中高檔商品房太多了,低價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又太少了。而這又與土地的供應結構有關,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土地供應結構,就有什么樣的住房供應結構。
“8·13”大限后,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在土地供應上基本采取了“招拍掛”方式。這一方式的一個特點是,“價高者得”。誰競得土地,都想讓它效益最大化,能夠做成高檔商品房的,決不做成低檔商品房。此時,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普通商品房”和“高檔商品房”實行嚴格的區分。換言之,政府供應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盡管也實行“招拍掛”政策,但應對它設置一個限價。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沒有形成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老百姓的收入是“正三角形”結構:低收入人群多,中高收入特別是高收入人群少。兩相對比,房地產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就顯出來了:一邊是眾多的百姓買不起房,一邊是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由此來看,所謂住房市場的產能過剩是個假問題,老百姓買不起房才是真問題。老百姓買不起房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需求,而是房價太高,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購買力。現在的情況是,開發商預期房價一時半會兒不會下跌,所以他寧愿房子空著也不肯降價。而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不是說提馬上就能提的。因此,政府目前所能做的,就是改變供地結構,增加中低價位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應。具體來說,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實行“劃撥”供地;對中低檔商品房在限制房價的前提下,實行“限價招標”出讓供地;對高檔商品房實行“價高者得”的“招拍掛”方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