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一條引人注目的新聞,是關于于凌罡在北京工體北路4號院拿地的新聞,給出的標題是:政府應反思:于凌罡的土地夢何以仍是烏托邦。其含義是:政府是怎么搞的?竟然讓于凌罡這樣的為百姓蓋房的人拿不到地!然而政府在這事兒上是無責任的,按規矩賣地,誰出錢多誰拿地,十分公正。所以,真正該反思的是于總,是不是業務模式哪里出錯了?可以預見,照此模式發展,于凌罡的倒掉是必然的。
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即目標都是造房子,房子都差不多模樣,無非都是四面四堵墻,上面加個頂。但在房子的造法上,卻不能也與別人相同,這就是“奇”。于總作為已經成熟的房地產行業的后來者,他必須明白他的“奇”的在哪里,從而依靠這個“奇”在外部環境日益嚴酷的行業市場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從現在于總的行動上看,于總顯然沒有明白自己的優勢的所在。房地產開發依賴的無非是兩樣:資金與土地。于總有錢嗎?沒錢,他的那點錢都是靠想房子的老百姓湊出來的散碎銀子。于總有地嗎?也沒地。沒錢沒地還想蓋房子?這不是做夢嗎!兵法上還有句話,叫做:“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你想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必須得自己劃下道來,讓別人照著走,別人走到頭了,你的事情卻成功了。否則,你照著別人的道走,即使成功了,功勞也是別人的。這樣就可以知道于總的錯誤就在于,他想玩這場房產游戲,但卻老實地照著別人的規矩在做。房產現在的游戲規則是:拍賣拿地,設計規劃,造房子,賣樓。于總在這塊唯一有優勢的就是賣樓不用愁,因為早有人定下了。造房子得請人,設計規劃也行請人,于總自個能控制的只有拿地這塊。但現在拿地是靠拍賣,拍賣是什么含義?拍賣就是比誰錢多,誰錢多誰拿地。不幸的是,于總缺的就是錢。這就象中國人要與美國人比錢多一樣,不是一個檔次的。美國人嚷嚷著全球化,因為全球化就是資本做主,美國人錢多,他是老大,他當然要全球化,而中國人也跟著嚷嚷,那就是缺心眼了。所以,拍賣公不公平?公平!但那種公平是鈔票面前的人人平等,不是住房權利上的人人平等,與那些中外合著伙的大鱷們比錢多,于總豈非自尋死路?倒掉如何會不必然?
細究起來,于凌罡必然倒掉的原因在于其擺脫不了小資的心態,以為僅靠個人能力就可以辦成事,忽略了群眾的力量。有人說:不是好多人掏錢支持于總了嗎?這話不錯,但群眾們難道只有錢嗎?想要房子的難道只是這些窮得只剩錢了的小資們嗎?還有很多人有舊房,想造新房,但不讓造。事實上,媒體上常說的剛性需求是什么?就是百姓現在手上有點錢了,想改進一下居住環境,想造房子了。以上海為例,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時候,改革開放帶來的利益落實到個人頭上了,家家戶戶有了點錢了,那時候許多的私人平房都翻造了樓房,那時各家造各家的房子,外觀不統一,能多占點空間就多占點空間,因而公共空間越來越小,現在很多的棚戶區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最近這幾年的情況與八十年代末不同,剛性需求由房改引發,一部分人有錢了,一部分人還沒錢,但想造房子的心還是一致的。所以現在的舊區改造,拆棚戶建小區,不過就是原來翻房子的社會化而已,大伙齊心合力才能多快好省地解決自己的住房問題。所以于總不僅應該調動城市小資們的資金,更該利用那些就盼著舊區改造的市民們的熱情。一來更加符合于總為弱勢群體鼓與呼的正面形象,無形中使于總更加高大,同時又解決了最棘手的土地問題。發運群眾,我們本來就住在這塊地皮上,只要讓我們自己建,符合政府的規劃,不讓政府花一分錢完成舊區改造就是。小資們的資金就用于項目的運作上,出錢也不能白出,房子造好了,每人拿套房子去。這樣土地與資金的問題就解決了。至于造房子這種大老粗干的體力活,馮侖不干,讓王石干去,民工還找不著嗎?
所以于凌罡倒掉的原因就在于沒能揚長避短,老老實實地照著別人的規矩做下去,如何能成功?所以成功需要創意。這里雖然論證于凌罡的倒掉,但其目的并非幸災樂禍,而是真誠地希望:一個于凌罡倒下去,千萬個于凌罡站起來,從而為百姓解決住房問題找到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