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明:讀初中2年級,男,15歲。家中4口人,爸爸(煤廠上班)、媽媽(家務)、哥哥(讀初2)、他。
朱紅葉:廟坪小學六年級,12歲,女。家中有5口人,爸爸(煤廠上班)、媽媽(家務、上車)、弟弟、妹妹、她。
楊美雄:30歲,男,井下工作,電工。1992-1993年在合江跑船,1994年后在煤廠工作。先后從事過秤、充電瓶、井下電工。
朱正純:39歲,柑甜村2組,男。在煤礦工作20余年,從事采煤工作,參加體檢復查。家中有6人,3個孩子,其中高中兩個,初中一個。
呂良祿:49歲,世居柑甜村,男,漢族。教過六七年小學(工資15元/月)。在大集體時期,是公社記賬員。1990年自辦小型煤礦。2001年關閉小煤窯后,在廟坪煤礦管理瓦斯安全。
新房 煤礦工人們用挖煤賺來的錢建起了新房子。朱正純攝
修路 100多戶村民每家湊了500元修路,男人們要在煤廠上班,修路的任務便落在了婦女身上。舒劍攝
打渣 婦女們在煤廠的工作是打渣和上車,一般工作24小時休息兩天。一個月賺200元。朱杰明攝
防爆袋 防爆袋是一種井下瓦斯爆炸的防護裝置,防爆袋中裝滿了水,一旦瓦斯爆炸,水就從袋中流出,吸收瓦斯和撲滅火災。2001年以后,國家完成中小煤礦的改造,井下安全設施逐步完善。呂良祿攝
開裂 煤礦的開采改變了地表的結構,煤礦上方一些住房的墻體開裂。2005年7月,房屋受損的200戶村民要求當地兩家煤礦和縣政府賠償,并告上法院。目前,官司正在進行中。舒劍攝
飲用水 一個孩子直接飲用從礦井里抽出來的水。煤洞越挖越深,地下水流失嚴重,井水逐漸枯竭,大多數人家都在房頂接雨水使用。楊美雄攝
煤塵 煤從井下開采出來后正在裝車,煤塵飛揚,就算在下雨天也會揚起煤塵。這種灰塵是造成塵肺病的主要原因,井下工人受害更為嚴重。舒劍攝
井下肖像 工人們說:“不錯了,現在還能看見我們的臉。原來在沒有整改以前,看上去挺嚇人的,只能看見眼睛是白的,其他地方全是黑的。”楊美雄攝
通風機 兩個巨大的礦井通風機,距村民的房屋只有30米,24小時不間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當地村民說:“新來的人在晚上都睡不著,我們住久了也就習慣了。”朱紅葉攝
遵義市習水縣馬臨鄉柑甜村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卻未能給生長于斯的5000多村民帶來真正的幸福。
這里最早的煤礦已有30年歷史。現有4家私人煤礦,每年要從這個村開采近40萬噸煤,限年產15萬噸的煤礦,實際挖采量幾乎翻倍。村里的1100多戶人家,每戶有1至2人常年在本村或附近煤礦工作。其中25位村民經初步體檢,有8名被診斷為塵肺疑似病例。
過度開采,不僅抽干了地下水,使村里的小河完全斷流,村民吃水困難,而且致使地層塌陷,村民們的一些房屋出現裂痕。
不難想象,不遠的將來,這里環境被破環,資源被耗盡,眾多村民患上塵肺病,將喪失勞動力———這些將使柑甜村成為最苦澀的地方。
2005年11月,貴州高地發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將四部相機帶到村子里,找了幾位比較積極活躍的煤礦工人及其家屬,教他們使用照相機,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拍一些自己喜歡的或者不喜歡的、快樂的或者不快樂的場景。據了解,主辦單位將于三月中旬在北京舉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