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探訪中國原始部落
2005-12-26

探訪中國原始部落:沒電燈沒戶口住窯洞推石磨(組圖)



  游歷于現代文明之外的人們

  

  孩子的表情和別的山村并無兩樣

  

  往事不堪回首

  

  游歷于現代文明之外的人們

  

  游歷于現代文明之外的人們

  沒有電燈沒有戶口住著窯洞推著石磨,陜甘交界處的子午嶺住著一群“山頂洞人”——

  記者探訪“原始部落”熬著苦日子

  上世紀人民公社初期,一些為生產隊放牧牛羊的陜北漢子吼著火熱的信天游,走進了陜甘交界處的子午嶺。他們很快發現,與貧瘠的家鄉相比,這里山大溝深,林木茂密,土地肥沃,是一塊可以依托生命的“新大陸”,于是,他們挖窯洞、開荒地、娶婆姨,生兒育女在此安家,在甘肅合水縣子午嶺的龍王溝,形成了一個有3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家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他們的戶口被注銷,土地被分給別人。這些人只能獨守山林,空望明月:他們是陜西人,卻永遠回不了老家;他們居住在甘肅,卻無法被納入當地行政管轄的區域。沒有電燈、電視,一溝河水、一眼窯洞、一臺石磨,他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是一群被文明進程遺棄的“黑戶”人——

  記者尋訪“原始”村落

  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村莊,是由法定的土地、戶籍、行政區劃明確的名稱組成的。但是,位于陜甘交界的子午嶺龍王溝有一個村莊卻是例外,更準確地說這是一個原始而自然的村落。據慶陽市合水縣一些曾經打過獵的老人說,子午嶺一帶的深山密林里至今居住著一些幾十年前來到林區生活的陜西人,與現代文明相比,他們過著一種近乎“原始”的生活。這種說法像一種傳說,而更多的當地人很少親歷林區,無法證實他們的存在。記者幾經打聽,來到距離子午嶺最近的合水縣太白鎮,鎮政府的高文書曾經在這里工作多年,他說,“子午嶺一帶的龍王溝、朝陽溝,屬于合水縣平定川林場的轄區,但在行政區劃上屬于太白鎮,還是十多年前,他們曾在朝陽溝收過牧業稅,那里居住著一些陜西人,但每戶人家相距很遠。”從太白鎮到子午嶺有近50公里的路程,在高文書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驅車穿行在狹窄的土路上,沿途除了偶爾碰到一輛三輪車外,幾乎沒有獨自來往的行人出現。

  12月15日下午1時許,我們準備去朝陽溝,結果經過近兩個小時的顛簸卻到了龍王溝,“我也弄不清朝陽溝的方向了!”高文書說。采訪車無法前行,記者徒步行走,在視野所及的范圍內,搜尋有房屋的人家。一會兒,密林邊的半山腰露出一座房屋,但記者走到近前發現,房門緊鎖,毫無人跡,倒是柴棚里的幾只雞睜著驚恐的眼睛打量著我們。他們究竟住在哪里?疑惑之際,我們繼續從另一個方向沿著一條崎嶇小道攀緣而上直到山頂。這時,一名染著棕紅色頭發的小伙突然出現,且毫無表情地看著我們,他叫魏軍。

  龍王溝第一個“住戶”

  在魏軍的帶領下,記者采訪了這個自然村最年長的人——55歲的馮燈解是。提起到這里的原因,無疑觸動了他傷心的地方。在旱煙的繚繞中,馮燈解說述起了自己的傷心事和那不堪回首的歲月。他說,在自己10歲時,父母已經亡故,跟著生產隊里的牛羊,他從陜西來到了這里。孤獨的他似乎找到了絕好的去處,整日與山林為伴,死活也不愿回陜西老家去。在土崖上挖了一眼窯洞后,他成了第一個住戶。在放牧的閑暇之余,用镢頭在樹林邊緣陸陸續續開出了20多畝土地。馮燈解回想自己的幸福時光:在他27歲那年,一位善良的放羊女向他投來深情的目光,在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他們走進了窯洞。馮燈解說:“我們沒有領結婚證,當時想也沒想。就是想到了,也沒地方去領。”

  這是誕生在龍王溝的第一個家庭。盡管是非法的,但他們過著實實在在的生活。馮燈解說,在他45歲那年,妻子得了一場大病,在油燈的搖曳中,他只能眼看著妻子痛苦地掙扎卻無能為力,等到天亮后,可憐的妻子撒手西去,給他留下了一兒一女。如今,兒子已經18歲,女兒也16歲了。他很發愁,“沒個戶口不行呀,以后娃們生活不方便。”看來這是馮燈解唯一擔心的事情。外界的文明已經遠離了他,而他也似乎淡漠了一切。當記者問他知不知道今年中國人的飛船上了天時,馮燈解竟瞪著困惑的眼睛問:“飛船是個什么東西?”

  七歲隨父安家深山

  一鋪大炕占去了窯洞一大半的位置,一臺鍋灶,幾口大缸,再沒有值錢的東西。這是沙建富的家,窯壁上貼著《隴東日報》,這是唯一能看到的與外界聯系的信息。“他們是蘭州來的記者!”魏軍給一位中年婦女介紹說。“掌柜的(呂四梅的丈夫沙建富)不在。”中年婦女說,她叫呂四梅,說起自己的生活,她并沒有多少后悔或埋怨,“我18歲從老家陜北來到這里和掌柜的結婚,已經生活了近20年。”

  

  傷痕累累的碾子記錄了他們生活的艱辛

  

  傷痕累累的碾子記錄了他們生活的艱辛

  

  又一個小生命在成長,等待他的仍是不可逃避的環境嗎?

  孩子們無法正常上學年輕人對外知之甚少,他們對未來一片茫然——

  遠離文明“黑人黑戶”愁著下一代

  “當年為什么要選擇到這里安家?”記者問。呂四梅說:“老家土地少,很窮,當初覺得這里不錯,比老家好啊!”

  一會兒,沙建富回來了,他和記者攀談,也沒有顯出多少對生活現狀的焦慮和不滿,更多的是無奈背后的默認。“我今年34歲,老家在志丹縣,生產隊原來在陜甘交界的子午嶺龍王溝辦牛場,我7歲時,跟著放牛的父親來到了這里,后來父親再沒有回家,我是在這里長大的,生活了整整27年,可以說我一輩子最好的時光就是在這里度過的!”沙建富平靜地說,“先是辦牛場的人在這里安家,后來,沾親帶故的都陸續投奔到這里,安家的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一個村落!大多數人家都來自陜西的志丹縣和吳旗縣。我們志丹縣的義正鄉距離龍王溝只有35公里!”

  記者與沙建富攀談的當兒,窯洞里陸續來了不少人,他們大都在30歲到40歲之間,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包括父輩在內,已經有三代人在這里生活了,但村里幾乎沒有年齡更大的人,不少老人回老家了,他們把兒孫永遠留在了龍王溝。但沙建富他們說,在最初的記憶中,龍王溝要比他們志丹縣鄰近子午嶺的家鄉好得多,燒柴不用愁,河水四季流淌,森林邊緣的荒坡要開多少地就能開多少地,再加上養些牛羊,日子過得也不賴。

  19年看過一次電視

  在龍王溝,這個遠離社會群體的自然村落,記者所探訪的人當中,魏軍是一個屬于新生代的小伙。和他的姨父沙建富這一代人相比不同的是,他正經歷著無以言狀的迷茫和困惑。他染著一頭棕紅色的頭發,在這個村莊里顯得格外惹眼,但19歲的他沒有多少青春男孩的精神風采,村子里,與魏軍年齡一樣大的小伙也就只有幾個。他只讀了一年小學就輟學了,對于外面的世界,魏軍知之甚少,他最輝煌的經歷是去年經過西峰市去了一趟西安,“我長了這么大,第一次看見有那么多的高樓。”在西安的大街上,他看見鑲嵌在墻壁上的露天電視大屏幕,就激動得不得了。魏軍說,他長到19歲,其實真正只看過一次電視,是在山下好幾公里以外的平定川林場看的。魏軍說,他雖然出生在龍王溝,但他心里發慌,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會是什么樣子!

  驢拉石磨延續多年

  記者在沙建富家沒有看到電視機,他說,幾十年了電都沒有,哪能看電視,“包括收音機、手機都沒有信號”。家庭條件好些的,就有一臺三輪車,他們也很想改善一下住房條件,一則房子蓋不起,同時建筑材料也拉不上山來。幾位婦女說,“莊稼主要種些蕎麥和玉米,面粉大多數是到太白鎮去買,或者用羊去換!”記者在走訪的幾戶村民家中看到,每家門口都有一盤石磨,這是他們必須的、也是最原始的磨面工具。“出了龍王溝,什么面都能買到,可拉運到這里成本太高,所以,我們一直用驢拉著磨面。”

  山外的生活在一天天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在龍王溝,村民除了適應,卻無力改變。文明的進程在一天天遠離他們,同時更為嚴酷地拷問著他們:下一代怎么辦?沙建富說,他們這一代人已經沒有什么希望了,只能將就著過日子,但孩子們上學的事讓他們非常擔憂,眼下,他的兩個孩子都被父親帶到老家上學去了,村上也有幾個孩子到太白鎮上小學。

  戶口注銷回不了家

  30多眼窯洞,30多戶人家。一個無名村莊,走過了一段茫然的歷史,因為,在今天的陜西和甘肅的行政區劃版圖上都沒有這個村莊的名字。他們生存在這個地球上,但卻沒有人關注他們,沒有人記起他們。

  記者反復詢問接受采訪的10多位村民,“你們想不想老家?”33歲的王志學說,“過去老家志丹縣不好,但這些年辦起了油田,不少人都富裕起來了,我現在有兩個孩子,老家的戶口被注銷了,土地也沒有了,即便回去,也沒房沒地,養活不了一家人啊!”

  在陜西的戶口早已注銷,而他們居住的龍王溝屬于甘肅慶陽合水縣的轄區,但沒有甘肅的戶口。這樣,這個村莊就是一個沒有隸屬管轄的“黑”村莊,村民都是“黑人黑戶”。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的未來又在哪里呢?

  游離“黑戶”路向何方?

  關于龍王溝“黑戶村”的情況,記者與合水縣太白鎮有關負責人進行了探討和交流。該鎮孟鎮長說,這種村子是歷史遺留問題,他們曾試圖了解村民的真正想法,但問到戶籍問題時,村民就說,他們的戶口在陜西,而陜西那邊問及他們的戶口時,他們又說戶籍在甘肅。多年來,這個地處陜甘交界的林區,成了兩省“三不管”的地方,而要真正管起來,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一些實際問題沒法解決。

  孟鎮長說,今年就孩子上學的問題,村上有人找到鎮上,也找到了縣上,通過協調,太白鎮解決了一部分兒童上學的問題。

  然而,一個游離于社會機制之外的村落,究竟將走向何處?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